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二科连续收治了两例肝吸虫病患者。专家提醒,预防肝吸虫病切记“管住嘴”。
在其中一例中,市民张先生(化姓)近期享用过“生腌鱼虾”后,出现咳嗽、乏力等症状。外院查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一度怀疑白血病。张先生来到感染性疾病二科,陈亚玲主任为他详细进行了病情分析,高度怀疑“寄生虫”。随即安排送检粪便,果然找到了肝吸虫虫卵,谜底终于揭开——肝吸虫病。
专家介绍,肝吸虫学名为“华支睾吸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猫、狗等肉食哺乳动物肝胆管内的寄生虫。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幼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肝吸虫的生命循环离不开两个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虫卵在此发育成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尾蚴侵入其体内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囊蚴。
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如醉、腌、拌、涮等未能彻底加热的烹饪方式)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便随之进入人体。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逆流而上,钻入胆总管,最终到达肝胆管“安家落户”,发育为成虫并产卵。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记者了解到,肝吸虫病的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这正是它狡猾且容易漏诊的原因。轻度感染者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胃部不适、腹胀、乏力等,易被当作普通肠胃病。重度感染者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梗阻性黄疸,长期反复感染更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专家强调,切记“管住嘴”。预防远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进食任何生或半生的淡水鱼、虾及其制品,如生鱼片、生鱼粥、醉虾、腌蟹、烤鱼(确保内部熟透)等。厨房生熟砧板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朱诺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