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食尚最杭州”实践:促进食品产业创新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协同发展

2025-10-23 17:23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夏思睿

编者按:10月16-17日,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本次大会以“强化食安监管信息互联共享,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监管智慧与实践经验。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送的《“食尚最杭州”实践:促进食品产业创新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协同发展》案例,获评2025 年度“食品安全先进管理经验”案例十佳个人。以下是该案例详情:

2024年以来,我全程参与了“浙产好食品·食尚最杭州”食品产业提升行动,牵头推进了“数智监管、集群共治”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杭州是全国饮料产业集聚地,电商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依托这一独特优势,杭州把传统食品制造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集聚、绿色的食品产业新格局。面对监管新形势,我们同步构建“数智监管、产业培育、共治破局”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动食品产业求质、求新、求变,构建了食品产业升级的“杭州模式”。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浙产好食品 食尚最杭州”产业提升行动,让食品安全成为提升民生福祉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一链贯通  以数智监管探索非现场监管

一、全链追溯,安全监管有了“智慧眼”。构建全链条追溯辅助监管平台,融合物联网与数智视频分析技术,建立“杭州食品生产追溯辅助监管数据仓”。聚焦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探索非现场监管模式。持续优化透明化、智能化阳光工厂建设,部署高清监控摄像头、物联感知设备,覆盖炒货、茶叶、糕点等特色食品行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通过智能预警系统,累计触发企业证照逾期预警122起,从业人员健康证逾期预警3476起,提醒违规操作90次,精准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并开展辅助监管提醒。人工智能辅助监管系统成功捕捉违规事件43起,有效支撑非现场监管模式创新,成为日常监管体系的核心辅助工具。

二、风险画像,构建精准施策“导航图”。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食品生产企业精准“画像”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依据企业信用、风险等级等因素,实施“通用 + 专业”分级评价,形成动态风险地图。目前,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除部分停产企业)按风险等级分为:A级549家、B级1093家、C级334家、D级134家。基于分级结果,科学规划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差异化配置监管资源。对乳制品、保健食品等高风险行业,以及抽检连续不合格企业,加大日常监管和体系检查力度与频次,实现靶向监管、精准治理,提升监管效能。

三、产业赋能,打造人才培育“孵化器”。持续打造以实景、实地、实战、实效、实评为特色,“五实”食品生产监管实训中心,推动食品生产监管人才培养。构建“1+N”实训机制,由1个区局辐射N家地方产业企业,政企协同共建覆盖茶叶、蜜饯、肉制品、坚果、糕点、速冻食品等8类地方特色食品的6大实训中心,目前已举办12期实训活动,培训3600人次,助力专业化监管“能手”和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搭建VR模拟检查、在线竞赛、线上培训等模块,有效提升实操能力。杭州队凭借扎实的培训成果,多次在国家级、省级食品生产监管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集群引领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新发展

一、集群攻坚,产业振兴“强引擎”。聚焦“浙产好食品·食尚最杭州”产业培育提升行动,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文化引领”为核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在全市范围重点布局饮料产业、蜜饯产业、茶叶产业、糕点产业以及精品食品作坊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系统化、集群化发展路径,计划到2025年底,打造10个产值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食品产业集群,其中,将重点打造一个170亿级超大规模集群,构建三个50亿级产业集群。通过这些集群建设,推动形成“两水(发挥水资源优势)引领、六区(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支撑、多点(精品作坊与特色项目)开花”的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步规划新建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亿元。

二、智造升级,传统生产“焕新机”。以“未来工厂”建设为引领,推动食品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工业互联网与食品生产的深度融合。在饮料行业,通过部署MES系统优化生产调度,应用AI算法实现能耗动态监测,搭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立体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建立开放式技术中试平台,加速新市场项目成果转化。在茶叶行业,建立物联网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气象因子、土壤墒情、养分和虫情测报等数据,推广先进的数字化生产线、探索实践“互联网+茶”等产业新模式,系统推进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升级。

三、品牌跃升,杭州好味“扬美名”。构建“电商矩阵+国际市场 +文化IP”立体营销网络。发展直播电商,推动直播矩阵建设,高效推广传统与创新食品,如杭州某糕点企业通过线上直播,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本土优质食品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在海外设立品牌形象与销售据点。策略性引入国际品牌,提升本地市场供应链效率,如加速某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转移至中国,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60天。深度挖掘杭州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体验型特色产业基地,如山核桃主题博物馆、融合宋韵美学的糕点观光工厂等。通过多维叙事载体,生动讲述“浙产好食品·食尚最杭州”的品质、匠心与文化故事,实现杭州美食的价值跃升与形象升华。

一体共荣  多元协同筑牢共治根基

一、合规筑基,风险防控有了“标准尺”。制定覆盖饮料、糕点、茶叶等11类重点食品行业的《食品行业监管合规手册》,梳理许可审查要点、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抽检核心项目及典型投诉举报案例,明确饮料生产管道清洗消毒、茶叶农残“一证追溯”、肉制品掺杂掺假鉴别等关键环节操作指引。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训中心,创新设立“责任到岗、过程可控、风险可防、溯源可查”管理体系课程,通过建立三级责任体系、实施数字化追溯、创新供应商管理等举措,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早启动、早部署、早落实,先行组织新版食品标识标签法规的宣贯培训,确保企业及时掌握法规要求,规范标识标签管理。通过监管合规、责任压实、标准引领等手段,筑牢食品生产安全防线。

二、生态共建,构建食安链条“同心圆”。构建供应链韧性化、产业链协同化、集群生态化三维体系,推进食安共同体建设。在供应链方面,依托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立优质供应商名录,实施信息共享,设立食材中转站与共享实验室,提升“浙食链”检测效率。在产业链方面,搭建产学研销一体化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由行业协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支持企业参与线上展会与外贸展销,布局境内外市场。在集群生态方面,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实施统一管理标准,依托食品安全监督协会建立政企技术咨询机制,构建智慧化仓储物流体系。

三、社会共治,共享成果筑牢“防护网”。整合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专业服务、群众参与五大力量,构建多元协同的社会共治体系,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跨部门联动,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机制,开展茶叶专项执法行动,强化全链条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发挥协会枢纽作用,依托茶叶、饮料实训中心,联合龙头企业开发风险防控课程,完成关键岗位轮训150人次。蜜饯、饮料等企业积极参与自治,建立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品控水平。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支持,为食品作坊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基层治理强化末梢防线,乡镇街道排查作坊台账,建立作坊业主互学互督机制,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形成社会监督闭环。

这段工作经历让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是: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还给企业,把安心交给百姓。食品监管数据仓的每一次预警、实训课堂学员的每一次操练、企业违规数量的每一次下降,都是对我们食品生产监管人日复一日的“小步快跑”的生动注脚。未来,我仍会守在这条生产线与数据化之间,用每一次持续改进,续写“食尚最杭州”的新篇章。(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 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