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赵宗祥)10月16-17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大会以“强化食安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180个市、区、县市场监管和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及50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共计350人集聚一堂,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17日上午,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出席大会并对“2025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优化营商环境、先进管理经验十佳案例”作专业点评。
严冯敏主要从以下维度展开点评:
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的意义
食品产业从“农田到餐桌”,链条长、环节多、业态复杂、市场主体数量庞大、涉及监管部门多,多年来的治理实践表明,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推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既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政策规定,又是国家法律确立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针。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连续五年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案例征集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成为交流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活动的意义在于: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共治案例,有助于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治理情况,为消费者在遇到类似食品安全问题时提供维权参考与指引,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监督及参与治理意识,引导理性消费;发挥案例促进食品监管水平提升的指导作用。通过提炼出案例成功经验为各地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参考,借鉴和推广成功模式;促进社会监督推进共治。共治案例的发布,有利于营造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监督,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往纵深发展。
案例的主要亮点
今年,共征集2025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案例230篇、优化营商环境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71篇、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先进经验论文 55篇。严冯敏表示,经过认真研学这些参评的案例材料,现结合部分案例尤其是评为十佳案例,作如下点评:
社会共治案例方面,值得肯定和示范性强的主要经验:
一是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指引,优化社会共治格局。成都市郫都区面对豆瓣产业面临、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体系混乱、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通过构建“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指导+豆瓣企业落实+社会群众参与”四位一体共治格局,打破了传统的“监管部门单兵作战”治理的局限性,实现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推动豆瓣食品安全治理从“末端监管”向“全程共治”转型,探索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新路径。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和手段,优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江西上犹县农业农村局针对传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要求,创新监管模式,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通过搭建覆盖县、乡、企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监管对象全入网、信用信息全采集、风险等级全公示、部门监管全联动,形成“征信—评信—立信”闭环管理机制。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为落实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模型,提升风险预警和精准治理水平,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三是坚持发展与治理协同共进,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云南省普洱市围绕推动咖啡产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以地理标志培育为抓手,推动咖啡产业从原料输出向品牌输出跨越,从质量管控向标准引领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深圳市为搭建起消费者与监管部门沟通互动的桥梁,激发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深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推动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是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共治的基础支撑。厦门市以建立严于国家标准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 ”为抓手,创新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链条“穿透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破解了源头在外监管难题,以标准驱动传统特色食品规范化、品牌化。
五是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营造社会监督氛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安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食品安全宣传纳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平台,创设“食安新疆”“食安智享”“食安讲堂”“市监之声·处长答疑”等栏目,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既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又发挥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案例方面主要“亮点”: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今年的案例评选,中国食品安全报社适时新增了优化营商环境内容,我觉得,十分契合当前的形势要求。从入选十佳案例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亮点经验:
一是营造便利规范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需求,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全流程便利化服务体系。办证之前,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预先指导;办证过程,优化审批流程,推行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便利化,实现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电子化网上申办,压缩办理时长;证后监管,运用北京市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科学制定监管计划,减少非必要现场检查,能非现场检查完成的坚决避免现场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干扰,让“无事不扰”成为常态。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
二是加大规范市场秩序监管工作力度。许多地方,一方面,在强监管上下功夫。比如,河南省安阳市坚持分级包保、部门监管、市场主体“三责融合”,推动监管工作和“两个责任”有机衔接、协同发力,形成“检查-整改-提升”闭环管理,确保面及面制品、肉类加工、速冻食品、休闲等传统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例如,湖南郴州市积极探索“AI赋能智慧监管”新模式,全力推进食品安全非现场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了问题“零延迟”发现、有限的监管资源覆盖广泛的监管对象。减轻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迎检负担、因违规操作带来的罚款、停业等经济损失。
三是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质效。行政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既要坚持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保持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的高压态势,又要坚持监管执法过罚相当、宽严相济、包容审慎的原则。这是构建稳定、可预期营商环境的基石。天津市河西区市场监管局以茶叶标签违规案件为切入点,创新推出“专案研判+专业赋能+专项共治”服务机制,将工作重心从处罚转向预防,从个案纠错延伸至行业规范,探索出一条“精准服务+共治赋能”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四是强化监管职能基础要素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寓监管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实施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的质量基础设施、商标培育等基础要素的服务功能。有些地方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例如,浙江省三门县围绕筑牢海洋食品质量安全底线,实施食安提质工程。制定小海鲜加工标准,培育SC认证企业,实现药残合格率保持100%。有些地方,通过培育、运用和保护特色食品地理标志商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强化新会陈皮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运用和保护工作,研发上线“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申请、部门初审和标识发放全程电子化,通过“PC端+移动端”两端发力,强化地理标志管理;通过建立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有效保护新会陈皮地理标志商标知识产权。
监管工作先进经验和个人论文方面:
今年各地报送的论文,不仅是对本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先进经验的总结,而且提炼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示范性强的实践路径和经验心得。例如,陕西省渭南市市场监管局赵海年的论文,主要亮点经验体现在,以“准”字当头,实施“一物一码”,实现全程溯源;以“防”字为重,设置警示标识,规范操作行为;以“全”字为要,智慧监管,事前预警;以“严”字发力,多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以“教”字夯基,强化培训,提升执行力。又如,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市场监管局于喆源同志的论文,深入分析了民乐县食品小餐饮、小摊点、小作坊“三小”业态特点和监管难点,总结了自己带领相关同事深入开展治理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提炼出一条“源头管理-过程规范-效果监督”治理食品“三小”业态的实践路径。值得借鉴、示范性强。再如,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冯久林局长的论文,在“建机制”层面,提炼出着力于“四个机制”建设的经验,即:强化“党政同责”体制机制,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理顺部门监管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食品监管执法网络,保持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完善与公安、检察、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协作机制,打通“行、刑、纪”衔接通道;优化企业内部“吹哨人”及媒体记者等担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等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拓展了社会监督途径。牢固食品安全治理格局的“基本盘”。
几点经验启示
第一,校园用餐、网络餐饮、“三小”业态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三小”业态食品安全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难在量大面广、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风险高;痛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而且,还关系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因此,应围绕规范发展,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治理。
第二,适应食品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消费群体日益拓展趋势,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运用,实现以网络管理网络、以数据治理数据,破解网络餐饮、校园用餐、“三小”业态等重点领域的治理难点。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应立足于本部门的职能优势发挥作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规范监管与服务保障深度融合,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内生动力。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