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新鲜荔枝,不用再远赴岭南了!日前,温州苍南县马站镇的荔枝园喜迎丰收,一簇簇饱满的“红宝石”挂满枝丫,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尝鲜。荔枝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因冬季耐低温有限,向来被视为岭南的“专属”。如今,在科技赋能下,通过“南荔北种”,荔枝已成为“浙”里“土特产”之一。
据马站镇荔枝种植基地指导专家、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下简称“省亚作所”)李发勇介绍,1962年开始,马站镇陆续种植了1381亩荔枝,并解决了“怎么把树种活”“只开花不结果或不开花”等问题。1975年开始,省亚作所研究员张君圻带领团队攻克“南荔北种”的荔枝成花坐果难题,最终筛选并推广适宜当地露天种植的耐寒良种“元红”荔枝,且研究了一套有利于荔枝成花坐果的综合种植技术。1983年,马站鲜荔枝首次上市,将沿海种植的荔枝北缘向北推进了0.5个纬度,开启了浙江荔枝种植的新时代。
“在浙江种荔枝,一遇冻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而老品种‘元红’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产量不稳定、果肉品质一般,所以还是要重新回到品种选育上来。”李发勇说。多方研究后,李发勇和团队成员决定尝试在马站种植无核荔枝。
“主要是把无核荔枝接穗嫁接到老树上,在设施大棚的助力下,试种效果理想,所产荔枝色艳美观,肉质爽脆,汁甜香浓,我们就开始向农户推广种植。”李发勇介绍。如今,马站镇及其周边已扩建了2000多亩现代荔枝园,通过每亩70多棵的高密度设施栽培,5年生荔枝树的亩产稳定在750公斤上下,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荔枝单果重50多克,如鸡蛋般大小。
此外,温州瓯海区强村公司荔枝种植基地的荔枝苗也迎来首次结果。强村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建珍笑着说:“去年春天,我们从福建漳州引进无核荔枝品种,在基地陆续种了200多棵荔枝大苗和400多棵荔枝小苗。今年,有80多棵荔枝大苗结了果。单果最重达44克,糖度达17-18度。”
瓯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祥俊介绍,相较于苍南,瓯海的纬度更北一些。在省亚作所、瓯海科创中心等单位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在荔枝基地引入双膜温棚栽培技术,最低能抗零下5摄氏度的低温,每株树苗还设有专门的喷滴灌设备,保障荔枝树成花坐果。专家团队从枝梢修剪、营养管理、棚膜管理等方面入手,正逐步摸索一套适应当地气候的荔枝种植规范。
据了解,省亚作所团队已陆续收集34个优质晚熟的荔枝种质资源,在绍兴上虞、衢州江山、丽水青田等地试种,浙江有望进一步突破“中国最北荔枝产地”的极限。(楼蕲 沈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