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伏,千里沃野,挤挤挨挨的玉米叶子在热风里哗哗作响,像是在传唱丰收的序曲。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高标准抓紧抓好农业生产,从良种、良法、良技深度融合发力,让新质生产力在阡陌间扎根生长,为“泰山粮仓”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育良种,科技赋能打造“黄金芯片”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在肥城的田野间得到了生动而深刻地印证。
近年来,肥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起“科研筛选+区域适配+全域推广”的种业体系,让一粒粒良种在汶阳田的沃土上迸发出惊人的增产潜能。
走进肥城市边院镇南仇村的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1800亩试验田犹如一个巨大的“种子实验室”。
“这里就是我们的露天实验室,每个数据都来自泥土的馈赠。”山东农业大学科教站园管理中心主任韩宾说,“53个专家团队扎在这里,围着小麦、玉米搞攻关,仅小麦就试了300多个品种。”
为攻坚“种子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18年泰安市政府、山东农业大学与肥城市政府三方携手,在此搭建起良种培育的“孵化器”。
2020年6月,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培育的“山农糯麦1号”再此创下亩产694.96公斤的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金灿灿的麦穗不仅压弯了枝头,更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基地已成功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30余个,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你瞧这‘肥玉8号’,颗粒比老品种饱满一大圈,分量都重不少!”在安驾庄镇100亩春季玉米试验田里,村党支部书记路双成捧着两个对比鲜明的玉米棒,给记者算起了细账,“原来种老品种,亩产600公斤就到顶了,现在这‘肥玉8号’实收832公斤,而且每公斤能多卖两毛,50亩地就多赚2000多块!”
在这片试验田里,20余种玉米品种列队生长,如同一场 “选美大赛”。“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建档,株高、穗长都记在本子上。”安驾庄镇农业负责人杜秋玲翻着田间档案,眼中透着认真。
如今,肥城以汶阳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依托,集中打造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单产提升、良种繁育4个万亩示范片和13个千亩样板田。其中,良种覆盖率达98%。
配良法,复合种植释放“土地潜能”
“三分种,七分管”,良种还需良法配。近年来,肥城市积极探索高效农业种植模式,走出一条“技术创新—设备定制—示范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这种种植模式真是两全其美,土地不闲置,庄稼还能互相‘帮衬’!”在肥城市安临站镇的田埂上,种了十几年地的李红波提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脸上漾着笑意。
这位承包400多亩地的种植大户,已连续三年采用该模式,每亩地稳稳增收300多元,账本上的数字道出了技术的价值。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精髓在于“科学搭配”:通过精准调控作物间距,让光、热、水等资源得到极致利用,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绿色增产。
安临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锐蹲在田里,指着根系解释其中门道:“选品种得像找搭档,得‘合得来’才行。‘登海605’玉米茎秆坚韧,通风透光不挡路;‘临豆10’根系发达,能固氮养地,反倒帮玉米‘攒劲儿’。去年站北头村试种,这对‘黄金搭档’比普通组合一亩多收近百斤,农户们都追着要学。”
肥城的农业创新不止于此。“减垄增地”模式正让“沉睡”的田垄焕发新生。传统农田因灌溉需求保留田垄,但规模化种植后,这些垄沟反而成了“浪费的空间”。
“我们通过平整土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灌溉技术,把田垄改造成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庄稼。这么一来,有效种植面积能增加10%。”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算了笔实在账。
同时,肥城市还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为农民提供全过程、全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真正做到专家到户、技术到人、良法到田,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法根基。
藏良技,智能农机绘就“云端农田”
立秋时节,肥城汶阳田上呈现出一派科技兴农的新图景。在安驾庄镇蔡颜子村,绿油油的夏玉米正茁壮成长。
“现在种田可大不一样了,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每亩能节本增效250元以上。”地龙合作社理事长汪龙感慨道。这一变化得益于肥城市大力推进的数字农业建设。
在汶阳田农高区为农服务中心,巨大的数字屏幕实时显示着农田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我们打造的‘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了电子证照、农情监测等六大功能,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山东汶阳田为农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说。
目前,该平台已完成32个村8995户电子证照录入,布置了207个土壤监测点、21个虫情测报仪和15个气象站,覆盖面积达5万亩。
在洼里村的智能农机装备研产推用基地核心示范区,几台造型精悍的机器人正在田间作业。
“如今这片田垄,能实现粮食作物从种到收的全程无人化管理。”山东农业大学陈国庆教授介绍,这套由当地政府与高校联合研发的全国产化智能农业机器人系统,正悄然“破译”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密码。
该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进化能力。每天的作业数据、作物长势数据都在不断训练AI模型,仅以作物病虫害预测为例,其准确率已从去年的82%跃升至今年的90%以上,智慧决策的精度日臻完善。
“今天凌晨,系统监测到第七作业区出现玉米螟活动,立即调动四台无人打药机工作。”无人农场技术员王新文指着终端屏幕上闪烁的红点介绍,“从识别到行动全程不超过两分钟,定位偏差小于5厘米,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查提升约20倍!”
田间隐藏的“黑科技”远不止于此。近年来,肥城市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研发出3大类6个品种智能装备,成功破解多项农机智能化改造与多机协同难题。
如今,智能化农业装备平台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安驾庄镇试点的智能化农服中心,农户通过租赁方式使用机器人设备,每亩成本降低60%,人力成本缩减40%,水肥投入节省20%,预计玉米亩均增产15%。(陈曦 纪宗玉 肖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