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视频也可以“以假乱真”。目前,有外卖平台已要求商家提交“一镜到底”的视频材料,清晰连贯地展示门头、用餐区、厨房等关键场景。为了让外卖商家通过平台审核,有卖家表示可以通过技术合成视频,与上述改图原理类似,将客户需要的店名“嫁接”到其他视频中。相较AI生成,这些在真实素材基础上替换店名合成的假照片、假视频更加逼真,肉眼很难分辨。
在数字化消费日益普及的今天,外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虚假宣传手段悄然滋生——外卖门店利用AI生成虚假图片,将狭小脏乱的后厨包装成宽敞明亮的“网红餐厅”,用虚拟人潮营造火爆假象,甚至虚构根本不存在的堂食环境。这种“AI造假”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蚀平台公信力。对此,必须亮出监管利剑,实施精准打假,守护舌尖上的真实与安全。
“AI照骗”的本质是虚假宣传,其危害不容小觑。商家通过仅需数十元的AI工具,批量生成“座无虚席”“环境优雅”的虚假头像和门店照片,掩盖实际仅为档口小作坊的真实面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基于虚假信息做出消费决策,不仅可能面临食品卫生隐患,更在心理上产生被欺骗感。长此以往,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因缺乏“美化”手段而失去流量,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本身无罪,错的是滥用技术的行为。AI作为创新工具,本可用于优化菜单设计、提升用户体验,但当其被用于系统性造假时,便成了欺骗消费者的“遮羞布”。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已形成黑灰产业链:有卖家专门售卖AI生成账号与教程,指导商家如何规避平台审核。这说明“AI造假”已非个别现象,而是具有组织性、复制性的行业乱象,亟需系统治理。
治理“AI造假”,平台责任首当其冲。根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平台作为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负有对入网商家经营场所、资质信息进行真实公示的法定义务。然而现实中,许多平台审核流于形式,仅依赖商家上传材料,缺乏线下实地核验机制,导致AI合成图片轻易通过审核。平台必须升级技术手段,引入AI识别技术,对上传图片进行光影、纹理、场景逻辑等多维度分析,识别合成痕迹。同时,应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审核机制,定期抽查高流量店铺,对使用虚假图片的商家采取警告、下架、封号等处罚措施。
与此同时,监管执法也需跟上技术步伐。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为打击虚假宣传提供法律依据,但针对AI生成内容的特殊性,应进一步明确规则边界。例如,要求商家对AI生成的宣传图显著标注“AI合成”字样,否则视为隐瞒真实信息。对屡次违规、情节严重的商家及平台,依法处以罚款、吊销资质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可通过“三看”识别“AI照骗”:一看环境是否过于完美无瑕,真实店铺常有生活痕迹;二看光影色彩是否自然,AI图片常有塑料感反光;三看周边场景是否与地图定位一致,如路灯、建筑等细节是否匹配。发现问题,应及时举报,形成社会共治。
“AI造假”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诚信与监管的考验。唯有平台履责、监管发力、技术赋能、消费者觉醒,才能让外卖回归“货真价实”的本质。打假不能“一阵风”,而需建立长效机制,精准识别、精准打击,让每一单外卖,都经得起真实与良心的检验。(张西流)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