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周文化 任佳丽 付湘晋 记者陈赛) 为加速湖南的4x4现代化产业体系之现代农业人才供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农林深加工领域,在完成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聚焦新工科和新农科“双新融合”建设需求持续改革,以培养面向健康食品制造的多视角思维跨界创新人才为目标来整体推进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类专业改造提升,形成优势专业集群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获得创新产业投资奖励
学校经常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瞄准痛点,明确定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18年持续研究和实践,拥有“6”个国家级教育项目:国家特色专业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工程教育认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新农科建设项目、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食品原料学》和机械制图。
学院在教学与研中发现,虽然集国家级专业、国家级课程和国家级项目于一体,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三个痛点:一是培养目标术业专攻多,复合创新少。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拘泥于专业细化内容,强调专业对口,适应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缺乏不同专业间、学科间的学习互鉴与交流机会,制约了新农科和新工科融合视域下学生工程视野拓展和跨界能力发展的空间;二是课程体系纵向逻辑多,横纵逻辑少。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类课程体系依照学科逻辑设置而过于纵向化、层次化,体现新兴交叉专业逻辑的横向衔接顺畅度不够,缺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递进并有效衔接的课程内容体系,难以体现新农科和新工科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保障要求。三是培养机制专业化场域多,融合场景少。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机制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优秀人文素养熏陶、重标准化路径培养轻个性化自由发展、重校内轻校外,束缚着新农科和新工科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根据以上痛点,学院理清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逻辑思路,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为起点,数智赋能作为承上启下交汇点;以回答如何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时代课题为目标,理性判别存在问题和挑战,明确了地方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的新定位与新方略。
瞄准需求,构建体系
一是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双轮驱动”,构建“1+X”交叉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对标教育强省建设目标,以理论和实践双场域为重点,结合历史脉络、目标任务、转型挑战和实现路径,以人类健康营养为基础,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食品科学知识创新链,突出实践属性,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完善培养机制,构建起了“1+X”(1是指以食品科学为主,X是指含农学、生命科学、工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在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提质升级的目标。
二是基于“大食物观”理念,构建“1+4”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大食物观”理念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耦合自身农林院校基础,传承学校特色来搭建融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食品科学和工程科技为一体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双新融合”视域下生命力更强。基于此,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课程体系布局在于促进食品科学与数学、化学、农学、生命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电子、机械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其课程体系由“1金+4群”组成,1金即将农林高校自身传承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造成金课,4群即通识基础课程群、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
三是基于数智赋能理念,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课程、平台、社会实践三大载体数智赋能食品质量和营养安全,实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双轮驱动”,在“双新融合”视域下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协同,推进教育体系从“服务产业”转向“引领产业”,科技创新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跃迁的引擎”,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的互学互鉴,互联互通;实施项目制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志趣、培养目标和教师科研方向,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及前沿性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强化以项目驱动的产品设计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基于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理念,构建“1+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构建“1+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1”即“围绕一个核心(立德树人) ”和“3”即“完善三大体系”,“围绕一个核心 ”就是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完善三大体系”一是个性发展支撑体系,将产业逻辑转化为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多态教学协同体系,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原理—虚拟—实体”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态式协同教学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升级改造;三是特色提质创新体系,融合农林高校特色和办学传承提质改造,通过“生命科学+智能制造 + 工程科技 + 信息技术”的耦合创新,推进多视角思维跨界创新人才培养。
瞄准供给,共赢提升
改革以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就业与专业契合度提升了10%,就业面拓展至伊利、海天集团等头部企业;8年前益海嘉里投资长沙,急需储备干部,项目组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2017届-2023届中12名毕业生成为长沙公司中层骨干,并于2024年长沙公司提升了学校奖助学金额度和奖励面。
同时,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先后获含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奖项36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项目193项;学科竞赛奖53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212篇,参与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00多项。全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毕业5 年后57.37%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33.12%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业,9.51%成为自主创业者。
学院自身的学科建设不断上档次。2017年、202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获批;2021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序成功,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名、科教平台20个。同时学院还有国家级和省级科教团队5个;国家万人计划等5人次。学院的本科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新增国家一流课程3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新农科项目1项,行业优秀教材奖1个;新增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教学平台3个;组织全国工程训练大赛1次,并获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