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六统一”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天津武清黄花店镇重建新园区促农增收

2025-08-21 10:14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夏思睿

在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一场关于“小番茄”的产业变革正悄然上演。这个有着30年芹菜、番茄种植历史的农业镇,在经历市场波动与洪水考验后,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共富新路径。

“党员带头蹚新路,‘六统一’(即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把重建的新园区真正变成乡亲们的‘聚宝盆’。”黄花店镇党委书记何江江对重建一新的设施园区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洪水冲不垮乡亲们的致富希望,关键是要蹚出一条稳得住、能增收的新路子。

高标准园区托起产业重生希望

黄花店镇坐落于永定河畔,凭借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优势,种植芹菜、番茄已有近30年历史。由于区位优势,离北京新发地市场仅几十公里,勤劳的黄花店菜农,将精品果蔬品牌扎根京津市场。

2023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侵袭黄花店镇,蔬菜基地遭受重创。在天津市、武清区政策支持下,当地迅速启动重建工作,建成近1000亩高标准设施大棚。“我们中心种植业部蔬菜技术团队与镇、村一起谋划园区设施选型,种植结构安排,创新经营方式,最终锚定‘发展口感特色番茄,打造市级第一品牌’的产业方向,并制定出推动甄营村产业发展‘六个一工程’三年规划,即打造一个科技示范基地、一个京津冀合作平台、一个科技小院、一个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机制、一个三产融合示范园区样板、一个科技赋能老旧设施产区产业振兴示范典型。”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李海燕介绍,黄花店镇番茄曾多次在全市品质评比中获奖,其中新品种“青甜2号”樱桃番茄糖度高、市场反响好,很适合设施化栽培。

崭新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如同磁石般吸引着黄花店镇的村民,田间地头炸开了锅。“我想多承包点!”“我种了30年番茄,这好事儿不得优先考虑我?”村里的“好把式”们摩拳擦掌。一时间,村委会的门槛都快被村民踏破了。然而,面对这个契机,村“两委”并没有草率决定,而是展开细致调研,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和种植经验。

“这是上级补贴加村集体贷款1000万元建成的项目,必须蹚出一条稳产又增收的路子!”面对新园区,甄营村党总支书记杨志明既兴奋又忐忑。经过反复商议,“六统一”管理模式逐渐成形。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里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新品种“青甜2号”。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40户村民率先加入了“六统一”模式。为了给这些先行者提供保障,村集体出资采购种苗,整合种苗、化肥等农资提供给他们使用,并承诺在销售后与农户进行三七分成,农民拿大头,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村里还保留了一部分设施棚室,由集体经营传统的番茄品种,形成“示范+保底”的双保险模式,让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沃土涌新机引得“鸿雁”归

黄花店镇的乡村振兴画卷,不仅在高标准园区里徐徐展开,更在返乡“新农人”的身上熠熠生辉。当大学毕业后就在外务工的杨海娜从村委会宣传栏里看到“招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通知时,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冲动。“城市生活再光鲜,也比不上家乡的土地踏实。”35岁的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黄花店镇,承包了两个小番茄大棚,开始了“甜蜜”事业。

“刚开始的时候,啥也不懂,只能跟着技术员后面学。”杨海娜回忆说,为了尽快掌握种植技术,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大棚里,观察番茄生长情况,记录各种数据。她还经常跑到“田间课堂”去学习,听专家讲解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知识。除了种植,杨海娜还参与村里的“新商机”——直播带货。“看看这小番茄,皮薄汁多,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甜蜜的味道!”杨海娜对着直播镜头,热情地介绍着自家的小番茄。为了让直播更有趣味性,她还经常在直播间里分享一些种植知识、美食做法,与网友们互动交流。凭借着真诚介绍和优质产品,杨海娜等村电商团队成员,让直播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订单量显著增长。“第一年两棚番茄就净赚了6万元,比上班强多了!”杨海娜笑着展示着手机里的直播记录,语气充满了自豪。面对网友“番茄为何不成串”的疑问,她也从容解释:“蜜蜂授粉随花成熟,我们随熟随摘,这才是自然风味。”

在黄花店镇,像杨海娜这样的“归雁”还有很多。31岁的杨洪宇,原本在外地打工,听说家乡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技术主管。在专家指导下,他掌握了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番茄品质。为了帮助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杨洪宇还主动加入“田间课堂”,与其他党员种植能手一起,为农户们讲解种植技术、解答疑难问题。

原本从事连锁酒店管理行业的冯英杰,如今将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充分运用到了园区管理上。参考酒店管理模式,冯英杰每周都会给园区工作人员开会。“村里种植能手个个经验足,我一个新来的肯定缺少说服力,一开始管理有难度,包括品控、普及科学种植等方面知识。不过大家都是为了村里蔬菜种植能够标准化、精品化,所以日常我会和种植能手沟通,比如我们采用统销统购、统一施肥等措施,可以帮村民把成本降低10%左右,这些对村民来说都是肉眼可见、真金白银的变化,他们也逐渐扭转传统观念,认可我们的做法。”冯英杰说。

党建聚“链”赋能产业积优成势

走进甄营村的“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村民们能通过数据确认土壤中水分含量等信息,科学地用滴灌系统浇水施肥。曾经单纯靠增产量而增收的农民,如今走上了小而精、提升品质的增收之路。在这背后,是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强化协同凝聚合力,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带动甄营村农业升级的创新举措。

为了确保甄营村“六统一”模式顺利推行,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多措并举。“我们联合村里推动园区番茄专业化种植;制定‘金甄营牌口感番茄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着力打造‘金甄营’‘小青卿’等系列特色番茄品牌。”李海燕介绍。

甄营村先行先试,引进分选设备推动产品分级,强化包装设计;推动快手、抖音直播等新型销售方式。黄花店镇建立全镇蔬菜协会,以甄营村为龙头,带动全镇农业提质增效,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从“一村强”到“全镇兴”的农业协同发展。

而这一系列成效的取得,与黄花店镇的“六统一”模式密不可分,目前该模式已初见成效:园区年产精品番茄超过2000吨,电商渠道占比达60%,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也利用增加的收入引进了分选设备、提升了直播基地设施。目前,园区已投资80万元开展第一批育苗尝试,补全“育—种—储—销”产业链,推动从外购转向自育,进而逐步满足园区、本村乃至全镇的种苗需求。小小的番茄,不仅让村民们过上了甜蜜的日子,也为黄花店镇的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园区是村里甚至镇里设施农业的核心支撑,怎么干无疑引导着全镇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唯有党建引领,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党组织把方向、党员打头阵、群众共参与,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杨志明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信心满满地说。(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