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长期以来,鱼胶等滋补产业虽然市场广阔,但面临着产品功效难以科学验证、质量标准体系尚待完善等行业隐忧。在此背景下,鱼胶(花胶)产业正通过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与科技赋能,破解市场信任难题。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2025年中国滋补产业新质发展大会上,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公布了过去一年鱼胶行业在涉及鱼胶分类、检测、溯源等方面的多项标准体系落地情况,以及科研机构对鱼胶功效实证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这一传统产业向“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监管、透明化消费”转型,为消费者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标准体系让行业告别“鱼目混珠”
今年5月,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重点“打击食品掺杂掺假违法犯罪行为”。随后,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发布《杜绝掺杂掺假和非法添加行为倡议书》,呼吁鱼胶行业从业者坚决抵制掺杂掺假和非法添加行为,并开展鱼胶行业质量风险信息采集工作,推动鱼胶进一步透明化、专业化发展。
10月17日,笔者从2025中国滋补产业新质发展大会上获悉,今年以来,鱼胶产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迎来长足发展,《鱼胶(花胶)分类与名称》标准已通过第一轮立项评审,正在报国标委立项审查,鱼胶行业或将迎来第一个国标;《进口鱼胶追溯通则》也成为首个被正式纳入“湾区标准”清单并实施的滋补品类别。
“行业要以标准为基石,重塑产业信任新生态。”中国渔业协会会长崔利锋强调,要将建立全面、科学、透明的标准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大事来抓,让每一份优质产品都有据可查、有源可循,用“硬标准”终结市场乱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到目前为止,鱼胶分会已牵头制定和完善了从原料溯源、加工工艺到成品分级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实现了产品从原料到消费者的全程可追溯,有效破解了市场乱象,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王云帆介绍,成立了一年多的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在2025年推动行业新质发展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
实验室与平台协同守护舌尖安全
“科学循证不是否定传统,是让传统更有说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指出,在海洋滋补品领域,部分头部企业已探索出成功路径,不仅为鱼胶产业升级提供了范例,更构建了水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的创新模式,推动标准化体系建立,促进行业规范化,提供更高品质更安全的产品。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技术创新成为重要支撑。全球首家“贵细滋补品品类联合实验室”近日在穗启动,实验室将聚焦鱼胶活性成分提取与功效验证技术攻关,为产业转型提供科研支撑。
京东健康药食同源业务负责人刘洋洲介绍,京东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平台监管与产品检测协同治理机制,让消费者买到更放心的滋补类产品。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杜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证实,证实鳕鱼胶、红鱼胶含有6型养宫胶原蛋白,而6型胶原蛋白是子宫重要营养成分;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玉明团队则证明,鱼胶能通过调控卵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卵巢功能早衰,这些科研成果为鱼胶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球鱼胶(花胶)产业研究与应用》新书也正式发布,其系统整合2000年历史文献与现代科研成果,助力品类教育普及。
行业自律推动产业突破规模革命
权威机构发布的《女性健康养宫手册》调研报告显示,现代女性整体对于子宫健康关注度高,超过60%的女性认可“食补养宫”,这也带动了鱼胶行业的高速发展。
2021 年我国鱼胶市场规模仅 90 亿元,而如今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0亿元,如何让产业持续突破,冲上500亿?
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执行会长张宇提出,行业跨越需以全链条自律机制为核心,通过标准内化、生态共治、价值重塑,将行业自律转化为产业增长动能。
“鱼胶产业向标准化、科学化发展,需要行业内所有的企业凝心聚力。从第一产业的原料养殖、规范通关,第二产业发展更加精细的深加工,到第三产业打造多元化的花胶消费场景。以行业的自律,推动花胶行业构建健康规范的产业生态,推动多品牌发展,最终达成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的使命。”张宇表示。
在此背景下,“花胶品牌及产业生态发展平台”正式启动,由中国渔业协会鱼胶(花胶)分会牵头,引领全行业进行胶种发掘与功效研究、产业规划与市场指引、品类功效研究与宣传,目标是构建产业生态,推动多品牌发展。
与此同时,由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高品质海参追溯系统也宣布正式上线。
这是国内首次由三家国家级权威机构共建平台,旨在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实现海参从源头到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推动海参产业的透明化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