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玉成 袁正强 宋威 记者姜洪良)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江苏沿海开发的核心区域,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首的三大石化产业簇群。2024年全年规上工业产值2300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695家重点化工园区中排名第9位。徐圩新区现有中专以下学校食堂7所,共有师生2700余人在校就餐。2024年以前,监管模式以“投诉举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开展开学季检查、突击检查和事后整改,存在监管碎片化、主体责任虚化、社会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存在各类食品安全隐患,传统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校园食品安全治理需求。
为了确保校园师生安全用餐,徐圩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采取十项新举措,护航校园食品安全。
(一)一套方案明方向。制定《徐圩新区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全链条监管、全要素覆盖、全社会参与”目标,细化7大项15条具体措施,形成“时间表+路线图”的任务体系。
(二)一个专班聚合力。成立由食安办、市场监管局、社会事业局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通过穿透式联合检查、专题会商等方式,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执法。
(三)一项制度压责任。严紧压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抓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落实。对于承包经营的学校食堂,严格执行“双食品安全总监、双食品安全员”制度。2025年春季开学前,7所学校食堂全部签订《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落实校长陪餐制,成立膳食委员会。
(四)一本画册强规范。编制下发《徐圩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工作宣传画册》,图文并茂展示食材采购、加工操作、餐具消毒等11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流程,作为管理操作的权威“教科书”,深受全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欢迎。
(五)一场培训提能力。组织“线上+线下”全覆盖培训,联合教育部门组织《江苏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操作手册》解读,结合全国15个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有效提升从业人员合规操作能力。
(六)一张网络智监管。推动“明厨亮灶+互联网”监管建设,7所学校食堂全部完成“明厨亮灶+互联网”建设,是全市第一家实现100%全覆盖的县区。实时监控食材储存、加工操作、餐具消毒等20余个风险点,监管人员依靠系统及时识别未戴口罩、清洗不规范等违规行为,问题整改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七)一套账册促规范。统一设计下发《徐圩新区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登统计薄》,规范进货查验、消杀记录、食品留样等9类台账,彻底解决台账杂乱问题,迎检资料规范性明显提高。
(八)一套题库验成效。编制下发《徐圩新区校园食品安全应知应会100题》,实行“逢检必问、逢查必考”,显著提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学习意识,在组织闭卷测试中,通过率达100%。
(九)一场观摩树标杆。组织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参观学习世界500强企业盛虹集团职工食堂,学习内部管理、有害生物防制等先进经验。通过“标杆引领、对标整改”,已有2家学校食堂评为市级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示范样板单位。
(十)一项机制固长效。制定《徐圩新区校园食品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共治等12项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徐圩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深度治理的相关做法带来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系统思维是破题关键。面对监管碎片化、责任虚化等难题,需以“全链条监管、全要素覆盖”为导向,需要打破条块分割 ,构建“一盘棋”治理格局,让各环节、各主体形成治理合力。
(二)压实责任链条是核心支撑。校园食品安全的根基在于责任落实,责任通过制度落实,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责任体系,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
(三)科技赋能监管是重要路径。通过“明厨亮灶+互联网+AI识别”等智慧手段,实现对风险点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大幅提升问题发现率,推动治理方式向“数据驱动”转变,提高科学监管水平。
(四)注重多元共治是长效保障。校园食品安全需要部门监管、校方自律和社会监督。通过邀请校外监督员、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库等方式,激活各方主体积极性,构建社会共治的良好生态。
(五)加强机制建设是持续动力。通过各部门“综合查一次”和“挂图作战”、“逢查必考”、“逐个过堂”等常态化举措,体现出从“运动式整治”向“制度化治理”的转型。只有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固化为制度机制,才能确保治理成效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实现校园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