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安徽省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2025-04-27 09:3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吴亚婷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程家武)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认真总结《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以来的经验做法,现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案例一:“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驱动汽车智能悬架技术国产化

合肥工业大学注重以“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为抓手,精准布局高价值专利组合,通过与企业联合研发、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孵化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模式,成功推动汽车智能悬架技术从实验室验证到商业化落地,有效解决了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及产权保护等转化瓶颈问题。探索了“专利池+基金+孵化”多元转化路径,构建可持续转化生态,实现全栈技术自研,打破国际垄断,完成全国产替代,累计新增销售额逾40亿元。

案例二:专利转化推动散装物料智能环保输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聚焦散装物料输送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成功攻克物料泄漏、粉尘污染及设备严重损耗等行业痛点问题,研发出环保高效输送装备。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专利转化,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形成“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的良性发展路径。通过专利技术的深度转化与产业化应用,近三年实现新产品销售额1亿元,利润增长30%,国内市场份额突破20%,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案例三:“一种真空镀膜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专利产业化

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模式,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自主研发的“一种真空镀膜设备及其使用方法”,突破了真空镀膜设备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行业痛点,提升了我国真空镀膜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近7000万元,年产值突破至11.65亿元,创造就业机会400余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引领了行业向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案例四:打通区域内供需对接,加速专利成果转化

安徽儒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儒特实业)和安徽笑果农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笑果农牧)两家企业强化合作,形成技术供需对接。通过儒特实业实施的技改项目,让笑果农牧降低了创新成本,更快地获得所需技术支持,加速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同时也让儒特实业获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快地完成成果转化,实现了技术经济价值。此次技术对接,让双方产值累计增加超8亿元,树立了区域内技术对接的典型,促进了不同行业、领域技术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新技术产生和应用,有效助力区域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案例五: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产业化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立了“研发+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路线。通过自行孵化产业化公司,建成并投产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封锁,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后全球第三个自主生产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的国家,解决了我国“卡脖子”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电子玻璃国际市场主动权,对保障我国万亿级信息显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以专利质押融资、专利标准化建设、专利实施许可等多种形式对专利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为中研院集团新增销售额约40.5亿元,新增利润约1.4亿元。

案例六:知识产权赋能,助力区域发展

阜阳师范大学构建“智慧服务+产业转化”双轮驱动模式,实现技术需求精准识别与专利定向推送的动态闭环管理。自主研发的冬虫夏草仿生培植技术通过智能温控,将存活率提升至82.3%,活性成分增加35%,专利作价增资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达产后年产值5200万元,带动市场价格下降25%,惠及12万消费者。校企联合培养的8名研究生推动专利技术成果在3省5家企业应用,实现行业年增效1.2亿元,为中药材智能化生产建立可复制范式,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案例七: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水面水稻种植技术集成创新

安徽理工大学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产学研合作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解决水肥保障、环境风险控制以及承载体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形成了“水面种植水稻+水下渔业养殖”立体模式。降低80%种植成本,实现年收益2220元/亩,为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提供了新路径,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空白,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乃至世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案例八:基于CN108484149 B专利的新型分离膜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滁州学院自主研发授权发明专利“一种NaA分子筛膜支撑体制备方法”,打破国外垄断,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材料,其“工艺简化+结构可控”模式为无机膜材料技术升级提供示范,被我国分子筛膜渗透汽化龙头企业引入,成功实现产业化,成为我国分子筛膜渗透汽化领域分子筛膜支撑体市场上主流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促进分子筛膜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了日本等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彰显知识产权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案例九:四维赋能专利“智”变,打造产业迭代新引擎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研发出滤清器密封性自动检测方法及设备、滤芯等关键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专利许可给企业,共同优化升级滤清器生产。学校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为企业提供技术自由实施报告(FTO),有效排查专利侵权风险,双方启动共建“车辆智能滤清系统”联合实验室,进行战略性产品前期开发、性能仿真及原材料试验。通过高校、企业、TISC三方协同,将“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侵权排查”及“深入研发”有机串联,四维赋能,有效推动了滤清器技术智能化升级与应用,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案例十:泥水盾构接管器换向封堵控制技术及液动三通换向阀研发和产业化

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产学研用”创新模式,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等方法,经自主研究与试验,完成了泥水盾构接管器换向封堵控制技术及液动三通换向阀研发和产业化。产品为国内首创,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外“一带一路”和国内大型隧道工程项目,实现大型、超大型泥水盾构机流体控制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发达国家的垄断和技术封锁,近几年累计销售超亿元,利税3500万元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