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杭州企业首获中国质量奖正奖

2025-09-16 10:22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施可慰 记者王正心) 9月16日,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上,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揭晓,杭州市企业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实现了浙江在中国质量奖制造业和杭州在中国质量奖正奖上的“双突破”。另外,杭州市的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公司、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4个组织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数排名全国各省会城市前列,全省第一。

近年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重要论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面统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质量求突破、以质量谋发展,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同时,将政府质量奖培育和评选作为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全市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4个(次)、省政府质量奖36个(次),均居全省第一。98个(次)组织获得市政府质量奖,450余个组织获得各区、县(市)政府质量奖,在全市逐步形成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核心的高质量品牌梯队,品牌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

对标纲要,夯实全面质量管理根基。杭州坚持把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作为首要任务,细化出台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质量管理责任链:市级定目标、抓考核;区县建专班、抓推进,实行“一链一策”“一企一表”,把质量管理要求细化到项目、分解到岗位;企业强主体、抓落实,通过导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首席质量官制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质量管理。每年滚动实施质量提升示范项目、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孵化计划,推动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向“事前预防、过程控制、持续改进”转变。

“平台、标准、品牌”三维联动,打出组合拳。建强平台,夯实质量基础设施。针对企业“检测难、认证慢、融资贵”痛点,市市场监管局打造“平台—基地—试点”三级体系,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络,其中国家级典型案例3个(滨江集成电路与智能物联产业服务平台、富阳信息经济服务平台)。平台累计入驻第三方机构156家、质量专家256名,提供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认可等全链条服务5.3万次。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入选国家14个集成服务基地试点,海康威视、新华三入选全国首批质量强国领军企业培育库。抢占高地,赢得标准话语权。坚持“标准先行、产业跟进”,2024年,牵头发布全球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国际标准3项;围绕“两新”标准提升行动,新制修订国家标准47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浙江制造”标准66项;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391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小水电技术委员会(ISO/TC339)落户杭州,实现历史性突破;杭州市以总分第一获批全省唯一“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聚焦机器人产业,编制全国首部《具身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实时跟踪ISO 3834、欧盟MDD等最新条款;依托滨江区高端研发集群,主导仓储物流、智慧康养2项团体标准上升为ISO/TC299国际提案。目前,已向国际机器人标委会提交2项国际标准草案并进入CD阶段,宇树科技牵头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 环境感知》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塑造品牌,放大卓越价值。深入实施“千企创牌”计划,建立市、县两级政府质量奖培育库,入库企业1600家。2024年组织391家企业申报各级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申报数创历史新高。“品字标”区域品牌持续领跑,新增“浙江制造”认证企业224家,累计816家、证书1132张,均居全省第一;“浙江农产”“浙江服务”品牌评价申报数同样位列全省首位。消博会期间,龙冠茶叶、灵伴科技、朱炳仁铜艺等9家杭企携拳头产品亮相,获商务部“最具匠心奖”。

强化“三大支撑”,构建可持续生态。人才支撑。在全国率先把首席质量官纳入地方高层次人才目录(拱墅区F类);全市累计启动质量培训站(点)27个,并按行业和区域成立首席质量官分会6个,共培养首席质量官2000余名;建成全省首个“质量人才创新发展实训基地”(临平),年均实训企业骨干800人次;组建“企业标准化总师联盟”,吸纳432家中小企业共享标准总监,国际专家库扩容至112人,形成“培训—实训—共享”闭环。金融支撑。建立“荣誉白名单”企业库,将2020年以来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市政府质量奖、“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及ISO9001/14001/45001、IEC62443等证书的企业统一入库,第一批共173家企业;与银行共同制定“荣誉增信系数”,国家级质量奖系数1.5、省级1.3、市级1.2,每新增一项体系认证再上浮5%,系统自动折算授信额度;统一平台管理,企业在线提交证书扫描件后,平台实时抓取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数据核验真伪,银行2个工作日完成尽调,最快当天放款。数字支撑。依托“浙江质量在线”,集成全市2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实现标准查询、检验预约、结果互认、政策兑付等12项业务线上办;建立“质量—标准—品牌”企业画像模型,对规上企业实行分级预警、精准服务,推动政策资金直达快享,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