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同舟食安”・食安周丨舟山定海区深化“非遗+食安”双链融合 打造古城共富新范式

2025-09-24 09:3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定海古城,向海而兴,千年海岛文化孕育出独特风味的非遗食味。近年来,舟山市定海区充分发挥海岛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统筹推进非遗保护与食品安全深度融合,以非遗工坊为关键节点,联动农户、商户与消费市场,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沉浸式食安生态,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食安治理”协同发展的共富新路。

“我们以‘舟山海鲜’为核心,整合‘槐花井年糕’‘海之最烘焙’等非遗项目,打造集文化保护、技艺传承、体验互动与食安规范于一体的非遗食品产业集群”,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工坊+工作站+古城’多元联动,我们将食品安全嵌入非遗产业发展全链条,形成具有定海辨识度的食安共治生态圈。”2024年,定海区已培育食品类省级非遗工坊4家、工作站1个,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3.6亿元,带动就业1860人,人均年收入达6.8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食安提升的“双赢”。

执法人员针对定海古城非遗工坊开展检查 图片来源: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

标准筑基 质控升级 构建食安保障“新体系”

筑牢产业根基,标准是关键。针对非遗食品产业化发展需求,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联合文旅部门牵头制定《海岛农八碗宴制作管理规范》省级团体标准,明确42项工艺参数,涵盖原料配比、加工流程等关键环节,做到“古法新标、安全可控”。依托“百县千碗·定海米道”评选活动验证标准落地,推动23家餐饮单位完成后厨改造和流程优化,全面实施小餐饮“八点三化”管理与“全民掸尘”计划,打造“明厨亮灶、安心消费”的餐饮环境。

同时,大力推进小作坊规范化提升,通过“一坊一策”精准指导、视频监控接入“浙食链”平台,实现古城区域5家“乡村富民小作坊”标准化运营。推动“裕大酱油”“合源老酒”等省级非遗工坊建立HACCP、ISO22000双体系认证,严格把控古法制作中的温控、菌控、时控与添加剂使用四大环节。引入“认证管家”服务,固化86项标准操作规程,推动管理方式从“凭经验”向“循标准”转变,显著提升产品出厂合格率。

“槐花井年糕”非遗工坊 图片来源: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

2024年,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对全区非遗食品开展专项抽检216批次,合格率达98.6%,切实保障了工坊出品质量稳定可靠。

链条延展 模式创新 拓展食安共富“新路径”

定海积极构建“省级工坊+共富工坊+古城店铺”三级产销体系,通过直播带货特训营培育非遗食品主播26名,扩大品牌线上影响力。创新“工坊联营”机制,推动兴业公司水产冷冻厂“浙产好食品”入驻全运会供应链,带动企业年销售额增长1200万元。举办“山·海共富”展销会,带动贻贝等特色食品线上下单量增长60%,总销售额突破850万元,惠及渔农户超200户。

“舟山海鲜”非遗工坊 图片来源: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

在人才培育方面,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大企帮小店·大厨帮小厨”技能竞赛,聚焦舟山带鱼、大黄鱼等地理标志产品,研发创新菜肴40道,推动12家餐饮单位接入“浙食链”,实现地标菜品溢价35%。2024年组织开展非遗工坊从业人员食安培训18期、563人次,全面强化主体责任与规范操作意识。

定海开展“大企帮小店·大厨帮小厨”技能竞赛,聚焦地理标志产品,研发创新菜肴 图片来源: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

此外,定海区深化“助农惠农”机制,指导“槐花井年糕”与属地农户签订定向采购协议,推动“状元糕工坊”植入“助农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原料产地与种植信息,构建“从农田到工坊”的全链条食安保障。

文旅赋能 社会共治 激发食安治理“新活力”

创新推出“食刻监督 安全同行”食安小鱼游活动,将非遗工坊打造成沉浸式食安课堂,组织亲子家庭化身“食品安全监督员”,在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同时,实操学习食材规范处理、器具清洁消毒等食品安全知识,实现非遗传承与食安科普在体验中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为探索公众参与式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生动实践。

定海开展“食刻监督 安全同行”食安小鱼游活动 图片来源:定海区市场监管分局

建立“非遗传承人+食安专员”双轨宣传机制,邀请传承人担任食安宣传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述非遗故事、解读食安要点。在“古城家宴·啤酒季”“非遗嘉年华”等活动中嵌入食安展区与反浪费宣传,累计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有效拓宽食安宣传覆盖面。

设立非遗工坊“食安开放日”,邀请公众参与“百姓点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生态,持续擦亮“浙产好食品”的金字招牌。

下一步,定海区将继续深化“非遗+食安”双链融合,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协调的发展新路,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食品安全与非遗传承“定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