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邬玲) “老刘,上海的老客户要定200斤银杏面,安排发货”,“老李准备20箱银杏酒,一会儿客户来拿”,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长兴小浦白果酒坊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负责人吴南兴正忙着安排工作。
“基本上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忙碌,有时候一直到晚上10点还有人咨询产品,这真的是离不开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也非常有信心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共同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到企业的发展,吴南兴脸上难掩感动与自信!
今年57岁的吴南兴是长兴县小浦镇大岕口村人,这里也是全国知名的“古银杏之乡”。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的银杏果(俗称“白果”)也曾一度价格高涨到38元一斤。但是随着银杏果供求量的变化,价格也一路狂跌,以至于很多果子随处掉落而无人问津。2017年,回到家乡的吴南兴萌发了利用银杏果加工成食品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走访食品专家,对接相关部门。市场监管局根据他的生产规模和场地实际,按照小作坊的要求,指导其配备相应的蒸馏间、发酵间、成品间、原料间等,确保食品安全,并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帮助其办理食品小作坊营业执照。2019年8月28日,长兴小浦白果酒坊正式成立。在经过了多次调试后,成功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银杏酒和银杏面条。
产品有了,如何打开销路也是一大难题。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白果酒坊的经营也一度陷入困局。年近花甲的吴南兴也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但由于缺乏网络销售经验,首次尝试并未激起多少水花。
2023年,在长兴县市场监管局以“放心消费”建设为抓手,对长兴小浦白果酒坊进行了一次改头换面的升级。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出台了《长兴县“放心直播间”建设工作指南》,规范直播间建设要求,明确硬件设施、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等硬性指标,为销售转型升级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在市场监管局、小浦镇政府、大岕口村委会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吴南兴化身“带货主播”,借助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产品的制作过程和独特风味,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购买。如今,银杏酒和银杏面条的订单源源不断,每年深加工银杏果近6万斤,生产银杏酒20吨左右,银杏面30吨左右,带动了村里银杏果的销售。
“产品要畅销,安全少不了。我们严格按照市场监管局的要求,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包装,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质量关。只有确保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才能让产品走得更远,让村民的致富之路走得更稳。”吴南兴坦言,自己企业的产品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网络“流量”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规范化经营这一“留量”密码。
近年来,长兴县市场监管局坚持“全过程监管、全链条防控,全方位服务”,通过跨部门协同、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多维度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加强源头管理、流程管理,严把采购、加工、监管的每一道防线,对农产品溯源、农残快检数据、商品价格、商品销量、成交记录等信息进行实时抓取、形成实时展示。
长兴小浦白果酒坊是全县食安共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目前,长兴县已经成功打造出“银杏皇后”、“城山沟”、“紫笋茶”等品牌,培育食品生产企业124家、食品小作坊151家、带动就业922人。
下一步,长兴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坚持“食安、共富、幸福”三个方向,指导更多的乡村食品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上精耕细作,让“食品安全”成为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