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戴正聪) 近日,浙江鱼婆婆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引入国际领先的锁鲜速冻技术并完成规模化生产测试,实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不仅完美还原海鲜原始口感与色泽,还将营养流失率降到最低,为海产品加工行业树立新标杆。
据了解,该锁鲜速冻技术借助超低温液态快速冻结,温度在零下六十摄氏度以下,使海鲜细胞内水分形成微小冰晶,避免传统冷冻造成肉质纤维损伤。在鱼婆婆公司的测试中,该技术展现出惊人性能:解冻后产品的色泽与口感还原度超95%,可实现长时间“冰鲜”状态存放;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核心营养成分留存率大幅提升;出水失重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较传统工艺显著降低损耗。
相较于传统液氮冷冻设备,该锁鲜技术在效率与成本上形成压倒性优势。在相同低温标准下,其加工效率提升4倍,可满足旺季大规模加工储存需求;能耗仅为液氮设备的四分之一,且无需复杂基建投入。更具创新性的是,该技术采用移动式设计,可灵活部署于渔船或加工车间,实现淡旺季地标产品共享设备的高效利用模式。同时,该技术无需生产场地特殊审批,且长时间储存无需添加防腐剂,已通过美国FDA食品安全认证,为企业开拓高端市场扫清障碍。
鱼婆婆公司总经理张红海表示,舟山海鲜产业采用-60℃超低温液态锁鲜技术,将传统渔获的保鲜周期从数天延长至12个月,突破地域与时效限制。该技术通过渔船或加工厂预冷设备到锁鲜速冻设备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加工等环节,构建从捕捞到消费的闭环链条。这种技术革新使初级水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工业体系转型。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加剧,锁鲜速冻技术正成为海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鱼婆婆公司透露,2026年将建成智能化生产线以释放产能优势,同时计划两年内在舟山规划建设锁鲜生态产业园。“我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吃到如同刚从码头卸下的新鲜海鲜。”张红海强调,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不仅能提升海洋渔业产品溢价能力,更将带动捕捞、加工、销售全环节标准化升级,为舟山区域经济提供可复制的“蓝色粮仓”发展路径,同时为海洋渔业节能减排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