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检查 警惕“保健”外衣下的食品陷阱

2025-08-19 14:4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卢妍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胡礼兵)“你们这款固体饮料包装上写着‘辅助降血脂、增强免疫力’,请出示一下它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8月18日上午,重庆市大渡口区九宫庙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在某连锁超市的食品货架前,指着一款标称“草本复合固体饮料”的产品,向店主追问。

1755585948293243.png

这是该局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检查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执法人员没有走马观花式排查,而是像“挑刺儿”般仔细核对每一款可疑产品的标签、宣传页和进货凭证,用绣花功夫守护消费者食品安全。

在另一家便利店内,执法人员拿起一包橙色包装的“草本喉糖”,外包装显著位置印着“消化好+睡眠好”的功效。“普通的包装糖果属于食品类别,按照规定不能宣传任何保健功能。”执法人员一边翻看产品标签,一边向店主强调。

“你看,这个产品属于普通食品,包装上的功效宣称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店主挠着头解释:“我们进货时没注意,以为这种养生概念更能吸引顾客。”执法人员当场要求下架该产品,并指导店主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供应商资质,强调“下次进货必须索要产品检测报告和合规证明”。

类似的场景,在大渡口区的其他家大型商超和连锁便利店等都同步上演。执法人员认真检查实体店铺,重点筛查宣传“吃了这款饼干,失眠好了”“每天一杯,三高不再”等夸大宣传保健效果的食品。目前已发现涉嫌违规宣传问题10余起,其中2起已立案调查。

此次专项行动并非临时起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消协近期联合发布提示明确指出:“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保健食品需经严格审批并标注‘蓝帽子’(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标识;任何食品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均属违法。”

据九宫庙街道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介绍,为落实提示要求,该所制定了“三查三对”检查清单:一查标签标识,核对是否存在“保健”“疗效”“抗衰”等违规词汇;二查宣传材料,比对广告法禁用词库,严打虚假夸大;三查进货凭证,对应供应商资质和产品备案信息,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买食品,别被花式功效忽悠!”专项检查期间,执法人员为消费者总结出“三看”诀窍:

一看“身份标识”——普通食品包装必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格式为SC+14位数字);保健食品需标注“蓝帽子”图案及“国食健字G/J”批准文号;药品则必须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三者缺一不可。

二看“宣传用语”——普通食品不得出现“治疗”“预防”“治愈”等疾病治疗功能表述;保健食品仅允许宣传法定范围内的保健功能,且需与批准证书内容一致。

三看“购买渠道”——优先选择资质齐全的商超、药店,尽量避免通过无实体店的网络微商、流动摊点购买宣称“特殊功效”的食品。若发现问题产品,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

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字之差可能是“救命钱”和“冤枉钱”的区别,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开展“回头看”检查,并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严打虚假宣传产业链,让“普通食品不保健,保健食品不治病”成为消费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