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冀昕) 据统计,34%的非工伤工时损耗来源于食源性疾病,工地食堂的餐盘一边承载着工人的健康,一边承载着生产力需要,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重庆市巴南区市场监管局惠民片区工作组为加快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攻坚,启动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针对工地食堂从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执法人员聚焦健康准入关,对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有效期进行逐一查验,发现未持有健康证明或健康证明过期上岗的从业人员立刻责令整改,坚决杜绝“带病操作”的隐患源头。时值高温酷暑,食品贮存成为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深入后厨库房,细致检查温湿度调控情况,反复确认冷藏冷冻设备性能是否达标,严格检查生熟食品是否分区存放,从细节处阻断交叉感染的路径。
检查中发现,部分工地食堂因厨师更换频繁,不同厨师的烹饪习惯与食材选用差异较大,导致前任厨师采购的调味品、原材料长期闲置,最终过期变质却无人处理,严重影响工地食堂食品安全,这类“遗留问题”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隐形炸弹。执法人员立即对过期未拆封的调味品进行依法处置,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并落实好“回头看”机制,期限复查到位,确保问题整改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更深层次的隐患,藏于从业人员淡薄的食品安全意识之中。徒手接触熟食、砧板生熟混用、消毒留样柜未上锁等过程性隐患疏漏频发,追根溯源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轻视,对食品安全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认知不足。要从思想上筑牢防线,执法人员通过培训和座谈的方式开展工地食堂食品安全警示教育宣传,组织辖区工地负责人、食堂承包人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将安全规范细化为明确责任。
在日常监管中,执法人员采用柔性监督引导,对发现的轻微违规,不直接处罚而是现场教学,演示正确操作流程,细致讲解违规操作的潜在风险,记录整改期限,待整改合格后不予处罚。用“先教后罚、以改代罚”的方式,既传递了监管温度,也让安全规范真正的入脑入心。
工地食堂绝非食品安全监管的“遗忘角落”。唯有将监管力量转化为安全保障,让每一份工地餐食都经得起检验,才能守护好千万工地工人的“舌尖安全”,为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筑牢健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