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逐梦诗画村庄 勾勒新星乡愁——阳新县新星村乡村振兴纪实

2025-11-03 11:53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姜孝康 程华新)走进鄂东南阳新县白沙镇新星村,一座座洁净农家院错落有致,一张张百姓笑脸真挚淳朴。巍巍七峰山雄峙,潺潺碧溪水蜿蜒,瓜果飘香的田畴铺展希望,和谐淳朴的民风浸润人心……看新星,如入画境;读新星,乡愁绵长。

“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居住在新星,既可寻得世外田园的安宁,又可遇见诗意山水的远方。”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石显来感慨道。

新星村5个村民小组,303户、1362人。近几年来,阳新县住建局驻新星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蹚出了一条“生态更美、产业更优、百姓更富”的发展新路,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

党建引领聚合力画出干群“同心圆”

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县工作队好,村党支部亲!党建引领强根基,结对创新聚民心,画出干群‘同心圆’,让揪心事儿变舒心事儿。”脱贫户石济明的话语道出了村民心声。

用“新思想”浸润心田,县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亮党旗、亮身份,打造“红色引擎.绘就新星蓝图”党建品牌。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和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实施“组账村管”,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干群同心如灌溉,村干部就是‘精准到户’的输水管。走新星村看变化,最明显的是干部能力与作风的提升。”返乡创业青年项彬说。

“党员先锋”、县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柯伟,驻村更驻心、驻情,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运朋“珠联璧合”,构建“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三级组织架构。把党的声音传到各家各户,将法治宣传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架起为民纾忧解困“连心桥”,绘就“鱼水情深”好图景。

用“草根法”滋润乡风,通过红色议事厅,将环境卫生、美丽庭院创建、红白事简办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让这份“草根宪法”“约”出文明善治新风尚。

打开“民意窗”,架起“连心桥”。10年来,新星村始终心系群众、情暖民心,持续开展多样惠民活动:为60岁以上村民举办“九九敬老情”专场活动,春节“送温暖”、三八“微心愿”、七一“送党恩”传递关怀,更以激励“考大学”、表彰“军儿郎”的举措树新风、鼓干劲,让爱洒新星、情满人间。

用“心连心”滴润民心,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推行“一岗双责”,建立效能问责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转变,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激励保障机制,量化村组干部考核,促进“不愿干”向“争着干”转变;落实落细主题党日、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建强一支“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硬队伍”。推动“组织所做”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将村“两委”工作延伸到全村每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产业赋能强根基筑牢增收“压舱石”

“阳新母屯鸟150元一只,公屯鸟260元一只,保质保鲜!”阳新屯鸟标准养殖基地里,项瑞同一边投食喂养,一边忙着接听订单电话,“好的,再订公母屯鸟各100只,分两天发货”“没问题,明晨就发往武汉洪山菜市场”。

“多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给我们送来了岗位,在家门口阳新屯鸟养殖打工,月薪2200元,好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脱贫户石新华满脸笑容。

顺着小路往上走,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那是新星村的光伏产业基地。

一排排光伏面板整齐排列,如同给山坡披上了一层蓝色铠甲,每一块都在源源不断地“晒着太阳挣票子”。据驻村工作队员柯松柏介绍,这座总装机容量达80千瓦的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稳定增收6万元,阳光下的面板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振兴的“阳光引擎”。

“我入股合作社有分红,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务工还有薪水,收入路子越来越宽!”村民石志坚喜上眉梢。

“说一万道一千,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县工作队员邢文生直言。

“‘产业+就业’双轮驱动,让我们在家门口端稳了‘增收碗’。”见证新星村产业发展的村民赵克华说,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培育多元新业态,让群众告别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在家门口过上了“收入稳、家庭暖、幸福满”的“向往生活”。

“‘抱团发展’闯市场,奏响共富‘最强音’。”村委委员张小娟说,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挖土地资源潜力,创新推行“村集体+龙头带动+合作社+土地入股”模式,组建多元产业联合体,发展阳新屯鸟养殖2万只、香稻500亩、大棚蔬菜30亩、油菜200亩,培育美生塑胶、福星砖业、选铁选铜、鑫达驾校、光伏发电、生猪养殖等产业,奏响新时代“工农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乐章,不仅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更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普惠福利的‘蝴蝶效应’。去年村组集体收入达16万元,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石义胜介绍,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谋划生态产业,激活了乡村发展“一池春水”,既搞活了经济,更富裕了村民。

宜居提质靓家园绘就乡村“新画卷”

今日新星村,远眺青山如黛,近观溪水似玉,清新花香萦绕鼻尖,清脆鸟鸣悦耳动听,宛如“世外桃源”。

“环境变化太大了!以前晚上‘黑麻麻’,村容‘脏乱差’;如今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摇身一变‘美景如画’。”胡必显湾年轻媳妇董复和感慨道。

群众口碑既是村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工作成效的“风向标”。

行走在新星村,干净宽阔的村道纵横交错,桂花、迎客松、红叶什楠等绿植满目葱郁,生机盎然。

“路通了,办什么事都方便了!”该村构筑9公里“五化”道路,畅通连接5个自然湾的“交通枢纽”。

“县驻村工作队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昔日农副产品出村难、农用物资进村难;如今宽阔大路直通家门口,走在路上心情都舒畅。家门口能取快递,农产品能搭‘快车’,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村民胡新笑容满面。

阳新县住建局局长石教炜时常带领机关干部踏田野、爬山坡、入农家,“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点对点”纾解群众难题,“心贴心”为群众谋福祉。“打通‘断头路’、铺就‘致富路’、构筑‘连户路’、畅通‘微循环’,让新星村的道路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打通了火烧厂组至月星村的‘断头路’,架起了党群‘连心桥’,让老百姓出入更方便、更安全了。”党员马春梅高兴地说。

漫步新星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垒筑的“寿字图”景观墙,默默诉说着新星人对健康长寿的期盼;精心构造的“孔方兄”花坛,寓意着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感越来越强。这些细微处的“装饰”,不仅扮靓了村庄“脸面”,更点缀了百姓心中的“诗与远方”。

“人居环境整治,绘就了‘闲适宜居图’。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如今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创建‘和美新星’,村庄彻底变美了。”青年石志刚说。

“火烧厂湾现在大变样啦,要不要带您去瞧瞧?”村委委员石义松热情相邀。顺着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往前走,一户户整洁温馨的美丽小院次第映入眼帘。甜柚、红柿、金钱桔挂满枝头,庭院里花团锦簇,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安步火烧厂湾农民活动广场,藏字楼、古香樟与乔、灌、花、草错落搭配,层次丰富、绿意融融;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设施齐全,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桂花、紫薇、香樟点缀其间,文化礼堂的“武威世泽”匾额、百姓舞台的“太阳灯”、腰子形花坛的“红花卉”、仿竹篱笆的“小菜园”、新卫生塘的“金鲤鱼”……一处处美景风姿绰约、流光溢彩,引得游人驻足留影。

人居环境的改变,不止在“面子”,更在“里子”。以前,胡家庄的污水直接往小溪排,夏天溪水发臭,鱼虾都不见了;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了污水管,三格池污水处理站像个“魔术师”,把脏水变成清水,再流回溪里,溪里的鱼虾又多了起来。村民石教凤在自家庭院里洗衣服,废水顺着管道流进管网,他指着20米外的污水处理站说:“以前洗衣服的水只能倒在院子里,又脏又臭;现在有了这管子,废水全收走了,院子里干干净净的,溪里的水也清亮了,夏天还能看到小鱼游呢!”

“心系百姓办实事,件件小事暖民心。”近3年来,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实施人居环境大整治,坚持“面子”与“里子”齐抓、“硬件”与“软件”并举。拆危旧房、牛栏、猪圈、旱厕,建微广场、修环村路、绿化村庄、美化庭院,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沟渠清淤,筑“产业路”、造“卫生塘”,实现“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洁化”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让村里有了‘主心骨’,产业发展让村里有了‘钱袋子’,宜居环境让村里有了‘好样子’。”白沙镇党委书记沈宇站在七峰山上,望着山下的新星村,感慨地说,“你看这村庄,山青水碧,屋美人和,这不就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吗?这不就是老百姓想要的幸福生活吗?”

夕阳西下,晚霞为七峰山镀上一层金边,碧溪水面泛着粼粼波光,村里的路灯次第亮起,恰似撒在黑夜里的点点星辰。新星村的振兴故事仍在续写,乡村发展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当初那份藏在诗画山水中的乡愁,早已化作村民朝夕相伴的幸福日常——是洁净庭院里的笑语,是产业基地里的增收,是便民路上的畅通,是惠民活动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