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罗臻 李尚强 记者胡毅)在革命老区阳新县,有这样的一批退伍“兵哥哥”,他们以锄头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荒山、荒坡、荒滩上,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番新天地,圆了当上庄园主的梦想。
7月16日,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柯良说:“这批退役军人退伍不褪志、退役不褪色,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是创业带就业的引路人,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退伍不褪色:荒滩上“爬”出来的土专家
见其名如见其人,就像父亲给他取名字一样,舒思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挚爱。2018年,舒思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将自己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公司交付给朋友经营,自己则回阳新老家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当起了新农人。
据舒思介绍,1987年他从阳新县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消防战士。6年后,他退役被安置在湖北随州工作。由于单位改制,2003年舒思下岗了。凭着自己在部队练就的娴熟消防专业知识,他选择了下海经营消防器材,10多年打拼下来,舒思在消防器材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成了身家数千万元的老板。
可正当他的生意顺风顺水时,他毅然决然返乡创业。说干就干,凭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舒思购买虾苗和饲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这千亩的荒湖滩上,搭起帐篷,干了起来。从2019年开始,他就在阳新,四处拜师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
很快他便掌握了在稻田套养小龙虾的技术要点。每年3月份投放虾苗后,仅3个月时间,就开始陆续出虾了。
创业道路无坦途。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小龙虾的产量不高。于是,他就蹲在池塘的地笼里,反复观察了十多天,终于发现每个地笼有大量的泥鳅和杂鱼,导致小龙虾的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原因。
“杂鱼太多,不仅消耗大量的饲料,还会在小龙虾脱壳时吃掉虾子。”舒思说,有时候收地笼时,一个笼子里的泥鳅和杂鱼就有10多斤。
怎么消灭这些杂鱼,又成了舒思的棘手难题,他尝试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咱当过兵的人,遇到困难不会临阵脱逃。”舒思说,在他不懈的摸索下,2021年,舒思想到了用鳜鱼消灭泥鳅和杂鱼的办法。即在小龙虾捕捞完后,在稻田里养殖鳜鱼,而泥鳅和小杂鱼就成了鳜鱼的口粮,这项试验很快有了效果,稻田里的泥鳅和杂鱼很快被鳜鱼吃光,而吃了这些活饵料的鳜鱼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解决了这些养殖难题后,从2022年开始,养殖基地已走向了良性循环,冬季,他腾出几个池子专门培育虾苗和鳜鱼的口粮鱼——鲮鱼水花,春季出售完虾苗和鲮鱼苗后,他就在稻田套养小龙虾,到夏季收获完小龙虾后,再养殖鳜鱼。
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舒思的“虾稻鳜”种养殖日臻成熟,目前他养殖的鳜鱼亩产能达到750公斤左右,小龙虾亩产也能达到150公斤,水稻亩产500多公斤。
他创业成功后,还不忘乡亲,办起了良荐河智慧渔业培训工作站,手把手地将“虾稻鳜”种养殖技术传授给周边种养殖户。“去年发放工资68万元,每年可为脱贫家庭和周边村民提供了15个联农带农的固定就业岗位。”阳新县陶港镇副镇长陈绪鹏介绍说。
2023年,舒思在湖北省第三届“军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荣获现代农业雄鹰组“三等奖”,是黄石市唯一一个进入现代农业雄鹰组决赛的选手。
褪下戎装换农装:一位退伍军人的桃园创业记
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睡梦中,张成建已经踏着露水走进了桃林。这位四十出头的南方汉子,脊背挺得笔直,那是五年军旅生涯刻下的印记。他熟练地检查着每一棵桃树的生长情况,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初结的果实,眼神专注如当年检查枪支装备。不同的是,如今他手中的“武器”已变成了修枝剪和水肥检测仪。
五年前,张成建用全部退伍安置费承包下这片荒山坡地时,没人相信这个“当兵的”能种出什么名堂。而今,三百亩桃园硕果累累,第一批水蜜桃刚刚通过电商平台预售一空。站在山头望着初升的太阳,这位退伍不褪色的老兵,用汗水在黄土地上续写着他的“战场传奇”。
“国家给了我们退伍军人很好的安置政策,但我不想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回忆起创业初衷,张成建眼神坚定。经过多方考察,他看中了家乡那片因干旱贫瘠被村民放弃的坡地。“部队教会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越是别人觉得不行的地方,越要试试。”他取出全部退伍金,又申请了退役军人创业贷款,一头扎进了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
创业之初的艰难远超想象。2020年春天,疫情刚解封,张成建带着3个农民工开垦荒地,晚上就睡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四月的一场倒春寒,让刚嫁接的桃苗冻死大半。“那天我在桃园里蹲到半夜,心里比天气还冷。”但军人的韧性让他很快振作起来,他四处请教农技专家,自费到山东、江苏等地的优质桃园取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栽培要点。
为节约成本,他亲自操作农机、配制肥料,迷彩服被汗水浸透成了日常。村民们常看见这个“倔脾气”的退伍兵顶着烈日在地里忙活,都笑他“当兵当傻了,放着清福不享”。张成建只是笑笑:“部队拉练时比这苦多了。”
转折发生在第二年春天。张成建引入的滴灌系统在干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坚持使用的有机种植法也使桃树抗病能力显著增强。当粉白的桃花开满山坡时,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竟变成了科技示范园。
收获季到来,饱满的水蜜桃挂满枝头,测糖仪显示甜度达到23%,比市场普通桃子高出5个百分点。首批订单发货那天,张成建特意换上珍藏的旧军装,在包装箱上认真贴上“退伍军人创业产品”的标识。
盛夏时节,虽高温酷暑,但桃林间清风习习,前来打卡采摘的顾客络绎不绝。“这桃子又脆又甜,我一口气吃了两个!”7月14日上午,天气放晴,阳新县排市镇龙口村张成建的轩繁生态桃园家庭农场内,前来采摘的游客一波接一波,从黄石市驱车过来的茅女士一边品尝脆桃一边拿起手机拍照。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满山坡,这位“农民老兵”又开始了新的“战斗”,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退伍军人在广阔天地间续写荣光。
执着追求,从士兵到“鸡司令”的美丽蜕变
每天产蛋3万多枚,让潘辉累并快乐着。虽然当前鸡蛋市场疲软,鸡蛋价格卖不起来,利润几乎全无,但全天候产鸡蛋的流水线,让潘辉应接不暇。“有时,聘请的三名帮工全部在流水线作业,都忙不过来。”潘辉开心地说。
潘辉,阳新县白沙镇上潘村村民,今年26岁,于2016年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2018年退伍返乡创业闯出新天地。从军营到田野,他凭借军人特有的坚韧与魄力,不仅成功创办家庭农场,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谈起当初创业经历,潘辉介绍,因为自己开挖掘机给周边很多养殖户做鸡舍施工,多了,这触动了自己创办养鸡场的念头。潘辉想办养鸡场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2023年年末,经再三选址和程序申报,就选中了位于本村新二组的大林山脚下,和村组签订了5400多平方米的合同,正式创办鑫辉养鸡场。
做好了简易房,修通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近200万元,创办了鑫辉种养殖家庭农场,于2024年7月份购回35000多只新罗曼粉鸡优质蛋鸡饲养,经精心饲养,目前每天产蛋3万多枚。
“鸡场如同战场,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虽然市场疲软,但这是暂时的。”潘辉说。目前,潘辉正着手鑫辉养鸡场第二期工程建设。“再扩建10万平方米厂房,养鸡规模扩大到15万只,就像大船更抗风浪。”潘辉坚定地说。
同时,为了规避养鸡风险,潘辉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承包了鸡场周边90多亩荒山,并全部种植了黄桃、水蜜李等水果。养鸡场的鸡粪全部发酵后用于果园施肥,实现绿色无公害种养殖模式,目前,果树长势喜人,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