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阳新三中春晖文学社举办文学专题讲座,引领学子邂逅散文之美

2025-11-05 11:3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郑尚锟 罗臻)秋日胜春朝,文墨启新篇。为深耕校园文化沃土,点燃学子文学梦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与人文底蕴,9月19日,阳新县第三中学春晖文学社于学校综合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散文创作技巧”为主题的文学专题讲座。

此次活动特邀著名诗人、作家杨如风先生担任主讲,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与文学的洗礼。校长余小芳、副校长陈春佳等校领导、学校春晖文学社社长程芳携全体文学社成员及部分七年级师生共同与会,今古传奇阳新工作委员会主席叶祥东等嘉宾亦莅临现场,共赴这场与散文的美丽邂逅。

在全体师生期待的目光中,杨如风先生以“散文创作技巧”为核心,开启了一场内容详实、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的专题讲座。他并未固守于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其二十余年的丰厚创作实践为根基,将散文写作的“诀窍”化为一堂堂生动的人生智慧课。

情感为核,探寻创作本源。 杨先生开宗明义,指出“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线。他告诫学子,切忌“为赋新词强说愁”,优秀的散文必然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经历的深刻反思、对情感的真诚叩问。他鼓励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写起,从亲情、友情、师生情入手,挖掘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情感金矿,让笔下的文字因情感的真诚而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语言为艺,锤炼文字之美。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杨如风先生着重分享了如何在写作中“锤炼语言”。他通过对比大量鲜活案例,生动剖析了何为冗余啰嗦,何为简洁传神。他强调,好的散文语言应追求“准确的生动”,既要有画面感,又要有节奏感,一字一词皆需反复推敲,引导同学们体会汉语的凝练之美、韵律之妙,学会用最精当的语言描绘最丰富的意蕴。

题材为眼,发现平凡之奇。 针对学生常感“无物可写”的困惑,杨如风先生为大家打开了“题材选择”的广阔视野。他指出,生活处处皆文章,一草一木、一餐一饭、一次对话、一个瞬间,均可入文。关键在于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敏感善思的“文心”。他引导同学们跳出题材的窠臼,学会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中捕捉独特的感悟,将个人微小的悲欢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相连,使文章兼具个性与“普世价值

整场讲座,杨先生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讲述自身创作中的趣事,将散文艺术的精微与深邃层层剥茧,娓娓道来。现场师生无不凝神倾听,思绪紧随先生的指引,在散文的天地中畅游。报告厅内掌声阵阵,这掌声既是对主讲人学识与风采的钦佩,也是内心创作火种被点燃后的共鸣。

语文教师李莉在会后感慨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写作。杨老师的讲座如同一剂‘强心针’。他关于‘情感是散文生命线’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真实体验,而非仅仅传授结构技巧。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理念是一次重要的刷新和提升。”

同为语文教师的王月娥也深有感触,她分享道:“杨如风先生对语言锤炼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出的‘准确的生动’,为我们指导学生语言表达提供了非常明晰且高阶的标准。同时,他为我们教师自身也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持续的文学阅读对于保持教学活力至关重要。这次讲座,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也是一次教学热情的重新点燃。”

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学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解开了他们在写作中积存已久的困惑,仿佛在迷惘的写作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一位春晖文学社的成员激动地表示:“杨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好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我以后要更用心地感受生活,勇敢地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此次文学专题讲座的成功举办,是阳新三中春晖文学社系列活动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学校践行素质教育、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文学热情与创作欲望,拓宽了其文学视野与审美格局,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研营养,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更为鲜活而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