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运 殷俊 记者李黎)临近饭点,师生鱼跃进入餐厅。与传统排满长队在窗口取餐不同,大家通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绑定餐盘,大数据立马流动起来。师生们在取餐窗口一览餐品价格、销量乃至营养、热量等信息。“智慧供餐、按需自取”的消费习惯让“光盘行动”更具自主性;同时,消费数据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入智慧大脑,制定生成精准的采购数据和决策建议。
世界粮食日前夕,记者走进扬州大学,只见小到精准分析师生的饮食喜好及消费习惯,大到智能生成每道菜品的消费量和日采购,大数据正紧紧拧住餐桌上的“节流阀”。
杜绝餐桌剩宴,倡导“光盘行动”,不仅要有走心的理念宣讲,更应探索行之有效的节制手段。近年来,扬州大学在控制餐桌浪费中打出了“智慧牌”。学校针对校园餐饮浪费痛点,以精确供餐链、精准采购链、精细管理链为抓手,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构建“采购-生产-服务”一体化智慧节约体系,实现采购、销售、消费、服务等环节“零浪费”。
“打餐精准到克,光盘更精准了。”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处长郑云介绍说,托盘底部植入了感应芯片。师生选好餐品后,取餐系统会自动计算出菜品的种类、重量、价格等信息,师生选的“明明白白”,自然也吃的“干干净净”。学校发现,智慧餐饮增加了选餐自由和供给精度,餐后“光盘率”大幅提升,餐厨垃圾量下降了30%。
大数据降低了选餐的冗余度,也提升了舌尖的幸福感。学校认为,与其喊破嗓子让学生光盘,不如在师生喜欢吃的菜上下功夫。在学校食堂的数字管理座舱中,每次的消费数据都会被利用,精确分析到师生的消费习惯,调整菜品种类,提供更精细化的精准推送服务。
餐桌节流显著的变化还发生在采购和烹制端。“师生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哪个时间段就餐人数最多?总用餐量有多大?过去这些都只能凭经验做出判断。”该校饮食服务中心主任赵斌介绍说,有了大数据加持,食堂可以精确统计出采购和供给的品种和数量,从源头上避免了以往经验预估误差,年均节省采购经费用近200万元。
硬核科技支撑降低了餐桌上的浪费数据,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更在思想上根植文明观念。学校将“光盘行动”纳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细化食堂管理、创新工作方案等举措,让“光盘行动”等节约意识植入师生内心。
近年来,该校食堂持续推行半份菜、小份菜等暖心服务,引导师生合理购餐,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减少浪费。部分学院还推出一系列温情小举措,如“光盘行动”奖励套餐,通过大数据分析,为长期光盘的师生赠送随手礼;如鼓励学生开展“光盘随手拍”活动,在朋友圈发起文明餐桌的公益接力等。
长期的教育感化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这种习惯也渗透进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不久前,该校依托学科优势牵头编制了《旅游自助餐设计与服务规范》和ISO18981《旅游及相关服务—餐馆业—自助餐设计与服务指南》。餐桌节约和成本控制便是标准编制的重要内容。其中,ISO标准系全球范围内首个自助餐国际标准。两项标准通过规范自助餐的供给和服务流程,助力全球节粮减损,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