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65.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制定的《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江西省16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从医院多学科诊疗构建精准干预体系,到公园智能步道上涌动的健康生活潮流,江西正以“医疗干预、膳食管理、生活方式重塑”三维路径,破解肥胖难题。
医院里的“体重革命”
近日,28岁的陈先生来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肥胖代谢门诊进行健康管理。曾经体重超标的他,通过饮食调控、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的个性化方案,成功减重40公斤,血压、血脂等指标全面复常。“肥胖不是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而是需要打破‘减了又反弹’的恶性循环。”该院副院长金国强解释,作为全省首批开设肥胖MDT门诊的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心身医学科等专家资源,为患者建立包含基因检测、代谢评估、心理干预的全周期管理档案。
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前线,江西省儿童医院正为“小胖墩”们定制成长计划。3月份新开设的肥胖减重多学科门诊内,身高1.33米、体重38.6公斤的8岁女孩接受着“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生长监测”的综合干预:营养医师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设计分龄食谱,运动康复师制定训练计划,内分泌医师定期追踪身高、骨龄与性激素水平。“我们不仅关注体重数字,更要保障肥胖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杨玉介绍,肥胖容易导致青春期性成熟提前、身高的增长量减少,医院将BMI控制目标与身高增长曲线结合,帮助干预对象实现“体重下降、身高达标”的双重目标。
针对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减肥门诊聚焦产后肥胖等相关性肥胖,为患者制定出“中医体质辨识+膳食药膳指导+产后修复运动”综合方案。而在中医特色诊疗领域,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体重管理门诊融合针灸、穴位埋线、中药调理等中医特色疗法和现代医学技术,为不同证型的肥胖患者提供“一人一方”的精准干预。
随着江西省“体重管理年”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医疗机构正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网络。目前,全省已有6家省直医院及40余家地市医院开设减重门诊,不同年龄、类型的患者都能获得“量体裁衣”的科学减重方案。
餐桌上的“膳食革命”
3月20日的午餐时间,赣州市信丰县花园小学的食堂窗口,学生们端着“红黄绿”三色餐盘有序排队——红色盘装油炸食品(限量)、黄色盘装荤素搭配餐、绿色盘装全谷物蔬菜。
“经过半年多的坚持和干预,孩子的BMI从28.6下降到了24.2。学校实施‘青少年体重干预试点’项目后,对抗肥胖、健康饮食的校内外环境氛围浓,我和孩子对保持健康体重信心倍增。”王同学的妈妈开心分享道。如今,每周记录孩子身高体重等信息已成了她的习惯。
这场始于餐桌的变革,源于信丰县2024年4月启动的“青少年体重干预试点”。作为首批试点学校,花园小学根据《学生餐营养指南》,利用“学生电子营养师网络版”配餐软件为孩子们定制营养科学的午餐;校门口商店辣条、碳酸饮料被移至“红色警示区”,全麦面包、无糖酸奶贴上“绿色推荐”标签,引导孩子健康饮食。信丰县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初步评估,试点学校学生的肥胖率从15.07%下降至目前的12.02%。
“江西正在探索通过全链条膳食营养干预体系建设,推进体重管理工作。”江西省卫生健康委药政食品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省卫生健康委选取赣州市作为国家级食品与营养健康工作联系点,在全省开展营养健康社区试点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同时,联合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系统开展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全省已建成国家级营养健康学校31所,各级各类营养健康食堂(餐厅)560家。在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上,建设营养健康指导员队伍,分层分批分次开展营养健康指导培训考核。此外,全省遴选运动、营养、健康教育省级师资,参加国家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的膳食运动指导要点培训,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膳食运动指导。依托全省的基层智慧医疗系统,将膳食运动指导要点嵌入系统,基层医疗机构可同步开具膳食处方、运动处方,推动体重管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生活方式的“全民革命”
4月8日清晨,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街道五纬路社区居民胡女士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站上体重秤。“5个多月减重6公斤!”她笑着说。
去年10月,东湖区在董家窑街道五纬路社区和百花洲街道火神庙社区开展体重管理项目试点,推动体重管理融入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会对居民进行每日体重跟踪,关注日常饮食、运动情况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纬路社区党委书记徐艳说,“我们正在筹备‘健康阳台种菜’‘跨龄健步联盟’等项目,带动更多居民拥抱健康。”
东湖区卫生健康委项目负责人姜翎表示,项目通过家庭医生入户指导、社区营养师驻点服务等活动,将体重管理从公共健康议题转化为家庭可参与、可实践的日常行动,实现“社区吹哨、家庭响应”的立体化健康干预。体重管理项目试点以来,参与的居民体脂达标率提升38%,健康宣教覆盖率达95%。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积极探索将“体重管理年”活动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江西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有机结合,让体重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家家户户。
这种变革正悄然重塑居民的日常。“红肉要少吃,鱼虾可以多买点,还要买点粗粮。”68岁的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街道居民江女士在农贸市场按照她的“营养食谱”买菜;赣江市民公园绿道,42岁的刘先生正在晨练,身后的智慧跑道大屏上实时监测运动里程及消耗卡路里……当“体重管理”不再是贴在诊室门口的标签,而成为渗透进社区、公园的生活哲学,从“被动接受干预”到“主动健康选择”的转变时,居民的健康杠杆正在悄然撬动。(朱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