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步两洞桥,鸡鸣四县天”而闻名的偏远乡镇——四川省苍溪县石马镇,如今,“村播”们正通过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用最质朴的语言将深山里的红苕粉条、蔬菜瓜果、中药材送出大山,送进全国消费者的购物车里,让“养在深山”的土货变成“抢手货”,更让这个传统农业乡镇在数字浪潮中摸索破局之道,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边缘”到“前沿”:打破限制重构乡村经济图
石马镇因交通、信息问题,长期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2025年,镇党委、镇政府响应“一村一主播”培育工程,开展“跟着主播看石马”活动,以“村播”为突破,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和加工车间,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打破地理限制。
“我们的红薯粉条‘零添加’,晶莹透亮不浑汤!”在青田村牛门垭农副产品加工厂,主播张林手持刚出锅的粉条,向镜头展示其韧性。镜头下,工人有序进行红薯清洗、粉碎、过滤、晾晒等工序,最终制成透亮粉条。通过直播呈现生产过程,企业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0%,产品畅销川内及浙江、广东等地。
“订单多到做不完,准备扩大生产,再招20个工人!”厂长梁春满脸喜悦。目前,工厂直播间日均观看量超 5000人次,曾创下日均销售额超万元的佳绩。
不仅如此,直播还倒逼企业升级生产线,引入120摄氏度高温瞬时灭菌技术,确保粉条“零添加”,产品附加值提升40倍,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种植红苕,户均增收5000元。
“过去,我们的农产品出山交通十分不便,现在通过5G信号,产品1秒钟就能抵达消费者眼前。”石马镇党委书记李利娟的比喻,道出了数字时代的乡村变革。
从“治理”到“智理”:扩大宣传构建乡村治理图
在石马镇,直播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成为乡村治理的新载体。镇党委创新推出的“大小屏互动”机制,将政策传达、技术培训、民意收集等多元功能融为一体,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治理新模式。
大屏(镇村广播站)是政策解读的主阵地。每天早晚,广播里会播放最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安全生产知识、防汛防火提醒等内容。小屏(村播直播间)则是民意反馈的直通车。主播张林在直播接近尾声时,总会留出10分钟与观众互动:“有村民问低保申请流程,担心自己不符合条件或者不知道该准备哪些材料;有网友建议修缮村道,指出部分路段年久失修,影响出行安全;还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询问家乡发展情况,了解是否有新的就业创业机会……”对于这些问题和建议,他都会认真记录,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这种创新的“直播问政”模式,使政策传达效率提升70%,群众满意度更是高达 98%,真正实现了乡村治理的“智理”升级。
从“孤雁”到“雁阵”:培养人才凝聚发展合力图
石马镇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稳定且富有创新精神的“村播”队伍,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为了培养本土“村播”人才,石马镇定期开展新媒体培训课程,针对村民文化程度不一的情况,采用“分层培训”模式,内容涵盖直播技巧、短视频制作、农产品营销等多个方面。同时,联合企业设立“村播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鼓励村民‘人人当主播、家家卖山货’!”镇党委书记李利娟说。还将有潜力“村播”纳入村级干部后备力量,让他们将直播经验与乡村发展更好结合。
目前,“村播”们带动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其中30%的订单来自省外市场。
从“靠天吃饭”到“靠网致富”,石马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在这里,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每一场直播都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每一次互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随着“跟着主播看石马”活动的持续深入,这个偏远小镇正以数字为翼、文化为魂,通过镜头绘就了乡村振兴“实景图”!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篇章!(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