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从 “吃得饱” 到 “吃得好” 海宁构建城乡一体为老助餐网络

2025-11-03 17:22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编辑:陈钊琦

正午时分,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老年食堂内饭菜飘香。60多岁的何阿姨走进食堂,熟练地选起了心仪的菜色,餐盘里很快就盛好了一荤一素。“我经常来这儿吃,这一顿才9块钱,比自己做饭省事还划算。”她边说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和相熟的老街坊笑着打招呼。

当前,海宁60周岁以上老年人超23万。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曾是不少家庭的烦心事。早在2022年,海宁便在原有为老助餐配送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打造老年食堂,以普惠型养老助餐服务破解这一困境。第二年,在海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为老助餐扩面提升项目”经票决成为2023年海宁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就此,这项兼具普惠性、市场性、公益性的养老服务在海宁大范围铺开。

从最初的单点尝试,到如今的全域覆盖,海宁的为老助餐网络不断延伸,一个又一个老年食堂扎根生长。为了保证老年人都能吃上热乎饭,海宁还在老年食堂基础上,开设助餐点。相较老年食堂重点覆盖市区和集镇区域,助餐点不配备后厨,布点相对灵活,根据实际需求采用配送分餐式或配送餐盒式运营。

“我去老年食堂比较远,有了助餐点后都来这里吃了。”许爷爷来自黄湾镇闸口村,自从村里开了助餐点,就成为了常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10个、助餐点50个,221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也全部配套设置助餐服务室,城乡一体的为老助餐网络已然成形。

在解决“吃得饱”的基础上,海宁更追求让老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全市大部分镇(街道)围绕菜品种类、就餐方式、个性需求等方面,推出营养餐、糖尿病餐、高血压餐等个性化套餐,有部分老年食堂还创新特色面食、小火锅等菜式,精准适配老年膳食需求。

然而,随着为老助餐服务的如火如荼推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此前,海宁已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助餐服务机制。2023年时,海宁特惠老人在享受市、镇(街道)财政每人5元/餐的补贴后,自付2元左右就可享受一荤一素的餐食。这样低廉的价格引发了一系列担忧:如此低价是否能长期可持续?与上门送餐的成本相比,堂食价格过低是否存在公平性问题?与此同时,大量老人为追求优惠而出门堂食,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如何打造“老年人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为老助餐海宁模式?2023年11月,海宁市人大社会建设委深入实地调研后,形成了《海宁人大民情专报(为老助餐专刊)》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2024年,海宁人大持续跟踪监督,不仅多次赴基层调研听取老年群体反馈,还组织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配送餐企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并联动市财政局对“为老助餐扩面提升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部分食堂选址不佳、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人大积极推动整改。2024年8月,在海宁人大的监督推动下,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出台《海宁市优化提升为老助餐工作的实施方案》,调整后特惠对象堂食或送餐最低均自付4元,较好地兼顾了两种助餐模式的公平性。

记者注意到,为确保服务长效化运行,海宁还构建了多元协同的支撑体系。资金筹措上,采用“政府补一点、个人掏一点、集体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模式;运营模式上,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益属性+市场运作”相结合。例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委托海宁宾馆运营老年食堂,2024年用餐量11.96万份,营收额约104.71万元,实现收支总体平衡。

此外,海宁还发布全省首个《为老助餐服务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建立“1份定期更新的周菜单”“1本就餐名册”“1张配送地图”等“7个一”助餐标准,目前已全部覆盖全市定点助餐单位。同时,上线“E起享老”智慧助餐管理平台,开发老年食堂智慧结算、助餐App等应用,以数字赋能为老助餐。

如今,海宁为老助餐保持着堂食日均1200余人次、送餐日均3300余人次的稳定水平。从食堂里老人满足的笑容,到配送员穿梭在街巷中奔波的身影,再到人大监督推动下不断优化的政策细节,海宁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马银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