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水润荆楚粮仓丰——湖北创新水资源管理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2025-01-25 09:00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董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湖北是产粮大省、淡水养殖大省,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农业用水超过全省用水总量的一半。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就必须抓好水利这个命脉,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纵观湖北水情雨情,省内降雨分布不均,“水袋子”“旱包子”问题并存,严峻复杂的水旱灾害形势是湖北常年面对的特殊省情。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推动构建高效协同的水资源配置网,结合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依托长江、汉江两大河流以及三峡、丹江口两大国家级水源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实施一批骨干引调水工程,努力形成“东西互补、南北互济、调配自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紧紧围绕解决“急难愁盼”和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找准先发项目突破口,加快织牢织密全省现代水网体系,增强全省水资源空间配置能力。

与此同时,以灌区现代化改造为重点,湖北科学谋划编制全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图叠加,优化农业灌溉布局。“十四五”期间,湖北共有10处大型灌区、83处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与新建扩建项目纳入全国实施方案,122个灌区项目纳入新增国债项目,已累计落实投资266亿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5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4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5年前的0.522提高到0.548,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超额完成全省改革面积4038万亩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推进新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从水源到田间、从供水到用水、从取水到排水相协调的灌排工程体系,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湖北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202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557.07亿斤,比上年增长0.3%,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达近6年新高。

“水袋子”变“钱袋子”
——提升江汉平原水资源利用率,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湖北中南部冲积出富饶的江汉平原。这里自古盛产水稻、鱼虾等物产,素有“鱼米之乡”和“江汉粮仓”的美誉,是全国重点商品粮油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

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江汉平原在过去常被称为“水袋子”,意味着这里经常遭受水患。

提升江汉平原水资源利用率,变“水患”为“水利”,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成了湖北治水任务的重中之重。湖北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新时期“治荆楚必先治水”,不再是单一的防御水旱灾害的问题,而是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综合治理的问题。

2025年1月,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荆州市石首市桃花山镇吕家湾治理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在石华堰村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压顶、勾缝等收尾工作。由六方板衬砌的排灌渠,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重要作用,还具备抗旱功能。远远望去,宛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静静地守护着两侧的农田。“充沛的灌溉水源,有助于村里2000亩虾稻产业发展,可保护耕地4940亩。”石华堰村党总支书梅锡刚说。

这样化“水患”为“水利”的举措在江汉平原十分常见。天门市河湖密布,水系复杂,共有天然河流267条,列入省保护名录的湖泊有45个。由于地势低平、河道泄流慢,加上上游来水峰高量大,形成“洪涝灾害突出、淹没时间长”的特征。而其北部区域和引汉灌区尾部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困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南水北调汉江兴隆枢纽建成后,天门形成以罗汉寺闸为龙头、七大干渠为骨干的灌排水网,江汉平原受益农田超400万亩。投入近50亿元完成汉江、汉北河等19条河流堤防、29座中小型水库、5座大中型泵站除险加固,围绕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建成“四湖六水 十水润城”的水乡园林风貌,2018年,天门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市”。近年来,天门积极开展水网先导区创建工作。2023年9月,天门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成为湖北省唯一、全国3个县级水网先导区之一。《天门市“润泽江汉”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以筑牢防洪排涝网、完善供水保障网、打造生态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健全现代水网管理体系为主要任务,构建“三横三纵、沟渠贯通、河湖联调”的现代水网格局。引汉灌区现代化改造,大观桥灌区、绿水堰灌区、清水垱灌区、彭麻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全市“江湖统配、南北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江汉平原虽总体处于丰水区,但粗放型的用水模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湖北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先后出台了《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验收办法》《湖北省大中型灌区计量设施布设及管理工作指南》,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大中型灌区取水许可管理,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综合采取远程监测、现地量测水等方式,推进用水计量设施配置到供用水交接合理断面,科学精准计量用水。利用非灌溉供水季,做好灌排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强化农业节水灌溉管理,坚决遏制“大水漫灌”,提高灌溉供水保障水平。

以天门为例,在湖北省水利厅精心指导,天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天门市水利和湖泊局紧扣试点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全市农业灌溉节水超3000万立方米。节余水量通过交易盘活,既满足了虾稻、鳝鱼、水蛭等种植养殖大户的用水需求,又解决了佛子山水厂、汇侨医院消防绿化等生活和市政用水的燃眉之急,还为张家湖补充了1200万立方米的生态用水,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过去大家在灌溉高峰期抢着用水,有时还会产生一些矛盾,现在有了明确的用水指标和专线及时供水,保障了用水户的权益。随着水权交易范围的拓展,部分用水户引入了滴灌技术来节约用水,精准控制水量,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灌溉用水量大大降低,节约的水量不仅产生了水权收益,作物产量也明显提高,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变江汉平原“水患”为“水利”,从“水袋子”变“钱袋子”,蜕变的背后是湖北从单一思维模式到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的转变。通过织牢织密全省现代水网体系,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不仅增强全省水资源空间配置能力,而且实施科学管水,确保助粮生产水尽其用。

“旱包子”变“鱼米乡”
——增强鄂北地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书写岗地发展新华章

2024年10月,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兴隆镇华阳河节制闸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襄阳段开工动员大会举行,标志着鄂北二期工程全线动工。这也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通输水线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鄂北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工程。工程建成后,沿线将新增受益人口106万人,这也使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惠及群众增至580余万人、耕地500余万亩,改变鄂北“旱包子”地区的缺水历史。

湖北省地貌类型多样,丘陵岗地占全省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在鄂北、鄂东、鄂东南地区。该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差、耕地相对破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作物种植上以较为耐寒的小麦、玉米以及林果等为主。尤其是襄阳、随州、孝感三市北部地区,俗称鄂北地区,是湖北省人口、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也是“十年九旱”的“旱包子”。

为解决鄂北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就提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构想,2013年8月26日,鄂北工程项目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2015年10月22日,鄂北工程一期全面开工,于2021年1月全线建成通水。如今,随着鄂北一期工程投用、鄂北二期工程扎实推进,供水范围将进一步扩展,湖北水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合理。

当前,湖北正大力推进“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建设,以江汉平原为核心,以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引江济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清江引水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骨架,以百库千湖为调蓄结点,构建稳定可靠、多源互补、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织密水资源配置网的同时,湖北省水利厅按照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漳河、东风渠、引丹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蕲水、浮桥河、太湖港等大型灌区新建扩建工程,稳步实施1万至30万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通过实施渠首水源和骨干渠系达标建设、新建计量监测设施和智能化改造等措施,着力补齐全省农田灌排基础设施短板,以源源流淌的活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位于鄂北岗地,是典型的“旱包子”,地势高、陡坡多,常年干旱缺水是常态。虽说当地农户每年也种两季作物,但都以旱作物为主,就这样还要“靠天收”,遇到大旱天,减产减量不可避免。为了解决村里“旱包子”的现象,2022年,村里新修了泵站、铺设了管道,马湾村的农田“喝上了水”。当年村里就有600多亩旱地改种水稻,2024年又再增加300亩水稻田,同时以往“望天收”的现象也不复存在。马湾村村委会主任邓曼曼说:“不缺水了之后,现在可以向上申请资金或者申请项目过来,给我们平整土地之后,把小田变大田,旱田改水田,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孝感市孝昌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由于耕种条件差、种粮效益偏低、劳动力外出等原因,出现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近年来,该县通过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撂荒地整治,配套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观音岩等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建成农田灌溉主动脉网,全面推进塘坝、泵站、水闸、水池(窖)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清淤坑塘,形成“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农田得到网格化水域保障,有力提升灌溉保障能力。

花西乡被称为孝昌的“西部粮仓”,种植水稻6万多亩,曾经也是有名的“旱包子”,十年九旱。去年虽然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稻田里仍有水灌溉,全部喜获丰收。这得益于该乡结合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不断完善田间渠系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首先提升塘堰蓄水、保水能力。花西乡陆续对600多口堰塘进行扩挖、清淤、加固,确保全乡塘满堰满。在此基础上,每口当家堰塘边,也都新建了装机容量为22千瓦的泵站,方便提水蓄水。不止修缮堰塘,还串起了堰塘通过兴建沟渠将塘堰和塘堰连接起来形成长藤结瓜之势在全乡范围内合理调度水资源。当一些塘堰里的水快用完时就通过泵站、沟渠引水弥补不足。与花西乡一样,孝昌县季店乡、白沙镇等“旱包子”乡镇目前也都改变了无水抗旱的情况。

近年来,湖北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充分挖掘现有设施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加强灌区骨干与田间工程运行管理,组织对灌排渠系和建筑物进行巡检、维修,疏通灌排系统,提升农田灌排设施防洪抗旱能力,着力打造从水源到田间、从供水到用水、从取水到排水相协调的灌排工程体系。

2024年,全省534处大中型灌区全部实现灌溉,累计供水约13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783.86万亩,灌区开灌数量、灌溉农田面积均为历史同期最多,为湖北夏粮、秋粮颗粒归仓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山涧清泉”变“黄金之源”
——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助力生态发展

隆冬时节,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高岭村高标准蔬菜基地内,一片春意盎然,菜农忙着采摘蔬菜、栽种新苗。

高岭村位于柳陂镇新集镇片区,地理条件优越,以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农业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但因地势高,灌溉用水困难。2024年以来,高岭村“两委”联合郧阳区水利和湖泊局,群策群力完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形成由区水利部门提供灌溉管道并负责主干道铺设、分支管网由群众投劳、建成后共享的方案,并结合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优化人居生态环境。

菜农肖安贵种植了8个大棚的菜苗,水有些跟不上,经常半夜起来浇水,“这次管道一改造,水可不愁了,我多发展几个大棚,力争育苗收入达到30万元。”他说。目前,高岭村已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800亩,时令水果基地1000余亩。根据分析,之前一亩地种粮收入约800元,在节水灌溉项目完工后,能够提高粮食及水果产量,每亩地收入约8000元,群众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高岭村节水灌溉的例子是湖北省山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一个缩影。湖北省山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56%,主要集中分布在鄂西地区和鄂东地区。这些地区是旱粮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茶叶、柑橘、高山蔬菜和富硒产品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突出。

但山区耕地零碎分散,平均质量较全省低0.49,规模经营难度较大,而且水源也分散,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工程性缺水突出,属全省最易受干旱影响的区域。近年来,湖北通过实施滔河等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在山地地区,推进塘坝、集雨窖池等小型水源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养殖100万羽蛋鸡、日产蛋80万枚,年产值达2.6亿元……这两年,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业绩屡创新高,明康汇的鸡蛋成了杭州亚运会的独家供应食品,还被端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是脱贫攻坚期间恩施州建始县争取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但是前两年,因为季节性缺水,明康汇不得不将蛋鸡的养殖规模减半。

“养殖场每天降温、饮用的用水量大约要350吨到400吨,缺水季节的几个月,供水量远远达不到,不得不缩减规模,园区的蛋鸡还出现过因高温而大面积死亡的事情。”提起前两年的缺水“窘境”,明康汇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兴州记忆犹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明康汇的用水问题,一条管网从四十二坝翻山越岭,经升级改造连通到产业一线。

“现在供水非常充足,半个月,我们就将蛋鸡规模再次扩大到100万羽。”张兴州表示,之后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如今的明康汇发展势头正猛,“链动”作用明显,海大集团、六朝肥料等企业相继落地恩施,一条亿元级产业链正蓄势待发。

“产业在哪里,我们供水就到哪里。”建始县水利局供水股股长吴黄海信心十足。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最大节水潜力所在。湖北省坚持“节水优先”原则,把灌区作为农业节水主战场,大力推广农田灌溉节水技术。同时充分发挥灌溉试验站作用,积极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和土壤墒情测报和农作物需水预测,及时选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科学灌溉和节水灌溉提供技术指导。

建始县乐家坝村是小有名气的水果生产基地,“十里硒果长廊”更是月月闻花香、季季有鲜果。

“要想水果种得好,果树灌溉是关键,好的灌溉条件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均衡分布,减少水土流失,为果树根系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科技领头人李登朝说。

在“硒谷”果园中,毛细血管般的水网,滋润着每一棵果树,通过科学合理的引水、蓄水和灌溉工程,确保果园供水充沛丰盈。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我们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精准控制水量的同时,还能将肥料随水直接送达作物根部,让每一个瓜果汁多饱满、清脆香甜。”硒谷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绍锋说。

因水而兴,得水而旺。乐家坝村先后吸引德溢民、绮丽、茶小二等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创业建基地,催生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覆盖率达70%以上。

如今在湖北山区,通过强化以水定地,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合理用水需求,科学制定灌溉供用水计划,通过蓄引提调等措施,结合信息管理系统,优化灌溉用水调度配置,汩汩“山涧清泉”正变为山区乡村振兴的“黄金之源”。

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省耕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近10年农业用水量多年平均为157.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基本在50%左右。在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情况下,湖北农业灌溉用水量仍基本保持稳定,且保障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产稳产。(刘正军 李颖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