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佳节护肝胆,饮食别“任性”

2025-09-11 10:32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李方冰

马上到来的国庆、中秋等节假日是亲友欢聚、美食盛宴的好时机,但对肝胆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饮食“任性”不加节制易引发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消化系统“节日病”。想要安心过节,吃好喝好不遭罪,做好饮食管理是关键,以下这份实用指南,帮你避开风险、护好肝胆。

先搞懂:为啥节日肝胆易闹“小脾气”!

节日饮食有3个典型问题,容易给肝胆“添负担”:

- 油腻食物扎堆:红烧肉、炸鸡腿、月饼、奶油蛋糕等,会让肝脏分泌更多胆汁来消化脂肪,胆囊频繁收缩,若本身有胆囊结石,可能诱发胆绞痛!

- 饮酒过量:白酒啤酒红酒轮番灌,肝脏被迫加班代谢毒素,肝细胞受损不说,还可能引爆胰腺炎!

- 暴饮暴食:一顿吃太多会让胃肠、肝胆“连轴转”,消化功能紊乱,甚至诱发胆管梗阻!

记牢5条饮食原则,肝胆少遭罪!

“油”要控:

每天不超25克,避开3类高油食物!肝胆怕“油”,节日里尤其要控制脂肪摄入。

- 少吃“可见油”:炒菜时少放花生油、豆油,尽量用蒸、煮、炖代替煎、炸,比如用清蒸鱼代替炸鱼,用凉拌菜代替红烧菜;

- 避开“隐形油”:月饼、糕点、速食汤里藏着不少油脂,比如一块奶油蛋糕的脂肪含量,可能抵得上3天的推荐量;

- 拒绝“反式油”:留意食品配料表,含“人造奶油”“起酥油”的食物(如酥皮点心、油炸薯片)别碰。

“酒”要戒:

一滴都别沾,尤其这3类人!酒精是肝胆的“天敌”,节日里一定要做到。

- 肝胆疾病患者(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无论酒量大小,必须滴酒不沾,否则可能加重病情,诱发急性发作;

- 服药人群:吃头孢类药物、保肝药时饮酒,可能引发过敏、肝损伤,严重时危及生命;

- 健康人群:也建议少喝或不喝,若实在推脱不了,男性每天酒精量不超25克(约啤酒750毫升),女性不超15克(约红酒150毫升),且别空腹喝。

“饭”要匀:

每餐吃7分饱,别等饿到胃痛才吃!暴饮暴食会让肝胆“超负荷工作”,建议:

- 定时定量:早餐7-9点、午餐11-13点、晚餐17-19点,到点就吃,别因玩得太嗨跳过正餐;

- 细嚼慢咽:每口饭嚼15-20次,减轻胃肠消化压力,也能避免吃太快导致过量;

- 控制分量:用小碗盛饭,菜量以“一荤一素一菌菇”为原则,比如1拳头米饭、1手掌大的瘦肉、1捧蔬菜。

“吃”要挑:

多吃3类护肝胆食物,少吃2类刺激物!

推荐吃的:

- 高纤维食物:芹菜、菠菜、苹果、燕麦等,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多余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 优质蛋白:鸡蛋(每天1个,煮蛋最佳)、牛奶(低脂或脱脂)、豆腐,能修复肝细胞,增强肝胆功能;

- 清淡主食:小米粥、杂粮饭、蒸山药,好消化不添堵。

要少吃的:

- 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火锅等,可能刺激胆囊收缩,诱发疼痛;

- 高糖食物:糖果、甜饮料、巧克力,多余糖分易转化为脂肪,增加脂肪肝风险。

“补”要慎:

别乱吃保健品,食疗更安全!节日里不少人会买“保肝保健品”,但其实:

- 多数保健品未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盲目服用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 若想“补”肝胆,不如通过食疗,比如用菊花、枸杞泡水喝(每天各5克),或喝一碗冬瓜薏米汤,清热利湿,适合肝胆湿热人群。

出现3个信号,可能是肝胆在“报警”!

若节日里出现以下症状,别以为是“吃撑了”,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发作,需及时就医:

腹痛:右上腹(肋骨下方)突然疼痛,像“绞痛”一样,还可能放射到肩膀,可能是胆囊炎、胆结石发作;

恶心呕吐+发热:吃油腻食物后恶心、吐酸水,还伴有发烧(体温超38℃),可能是急性胰腺炎;

尿色加深+眼黄:尿液像“浓茶色”,眼睛、皮肤发黄,可能是肝功能损伤或胆管梗阻,别拖延。

过节护肝胆,记住“3不1要”!

- 不贪油:远离油炸、肥肉;

- 不贪杯:酒精能免则免;

- 不贪多:每餐只吃7分饱;

- 要及时:不舒服别扛着,早看医生早安心。

节日的意义是团圆快乐,而非让身体“遭罪”。只要管好嘴、吃对饭,就能既享受美食,又护好肝胆,过个健康又舒心的假期!(孔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