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喝对养生喝错伤身 养生茶千万别乱喝

2025-10-16 15:02来源:山西晚报 编辑:李方冰

打开社交平台,养生茶推荐早已成为流量常客。这位博主力证“玉米须桑叶茶三天降血糖”,那位达人安利“当归黄芪茶喝出好气色”,更有网红晒出“自制中药奶茶”教程,宣称能“边喝边调理”。可转眼刷到另一位科普博主的“打假视频”,指出同款茶饮可能导致上火、腹泻,甚至暗藏毒副作用。当“一人一个说法”成为常态,消费者难免陷入困惑:这些博主推荐的养生茶到底靠谱吗?在众说纷纭的宣传中,我们该听谁的?

光鲜宣传背后的陷阱

养生茶的走红,本质是健康焦虑与内容营销共振的产物。但在流量变现的驱动下,许多推荐早已脱离“养生本质”,沦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藏着层层陷阱。不少博主将普通代用茶包装成“治病神药”,用绝对化表述冲击消费者认知。某博主推荐的铁皮石斛杜仲叶青钱柳茶,明明只是普通代用茶,却宣称能“三步退出糖友圈,不依赖、不反弹”,甚至展示“30天血糖从15毫摩尔/升降至5毫摩尔/升”的数据图表,却对数据来源避而不谈。更隐蔽的是“谐音规避”套路,用“唐”代“糖”、“绛”代“降”、“皿”代“血”,逃避监管审查却暗含明确疗效暗示,这种主观违法意图下的宣传,早已误导消费者将食品等同于药品。

这种夸大宣传不是个例,一博主对大叶苦丁茶宣称“当天喝当天降血压血糖”,仁心养生堂的桑菊清唐茶打出“70天试喝期,喝完不满意包退”的承诺,用虚假案例和无效退款保证刺激购买。医学专家早已警示,迷信这类“降糖神茶”可能导致患者停药、延误治疗,更有不法商家为追求效果,在茶饮中非法添加格列本脲等淘汰降糖药,引发严重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显示,每年接诊的低血糖患者中,有1/3与乱服这类“养生产品”有关。

名贵噱头与偷梁换柱的双重猫腻

“严选药食同源食材”“百年古方配比”是博主们的常用话术,但实际成分往往名不副实。部分产品将少量名贵药材作为噱头,核心配方却是廉价填充物,消费者为“听起来高大上”的故事支付高额溢价。更恶劣的是原料造假,比如用价格低数倍的进口决明子冒充国产决明子,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这两种药材外观相似但功效迥异,后者造假利润极高。

即便原料真实,成分搭配也可能暗藏风险。网红追捧的“中药奶茶”教程,随意将当归、黄芪、茯苓等中药材与牛奶混合,却极少提及用量和体质禁忌。有网友跟风用黄芪煮奶茶,两天后就出现失眠、口干现象,咨询医生才知黄芪性温,与自身热性体质相悖。中药讲究辨证论治,当归过量可能致腹泻,茯苓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而牛奶的酸碱度还可能与药材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这些专业常识在博主的“养生分享”中往往被刻意忽略。

市民侯女士也买过类似产品,说是可以提高代谢,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但是喝了一个月之后完全没有作用,最后还是靠运动和控制饮食才瘦下来的。“当时,看到卖家展示了好多成功案例,特别真实呀。所以我才购买了。健康减肥没有捷径,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侯女士和记者说道。

谁在主导养生茶的“话语权”?

博主们的搭配总能精准戳中现代人的痛点:熬夜党推“枸杞桑葚茶”,减肥党推“荷叶决明茶”,手脚冰凉党推“生姜桂圆茶”。为了让功效更有说服力,他们还会加上“亲测有效”的细节——“喝了三天痘痘消了”“一周瘦了两斤”,再配上聊天记录截图当“证据”。

“一人一个说法”的乱象,本质是不同主体基于利益、认知的话语权争夺。梳理背后的发声者,不难看清混乱的根源。多数推荐养生茶的博主并非专业人士,而是以“分享者”身份吸引粉丝,再通过带货、广告实现变现。为了提升转化率,他们往往“选择性输出”:只讲功效不讲风险,只晒好评不提差评,甚至编造“亲身经历”“顾客反馈”。部分博主即便标注“非广告”,也可能暗藏利益关联。有的与商家合作进行“软植入”,这些隐性利益使得他们的推荐天然带有倾向性,难以保持客观中立。当“养生分享”变成生意,真相便成了可牺牲的成本。

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观点往往更严谨,但在社交平台却难以“出圈”。他们会强调“普通食品禁止宣传功效”“养生茶不能替代药物”,会提醒“慢性病患者饮用前需咨询医生”,这些理性表达缺乏“立竿见影”“免费试喝”等宣传噱头,吸引力远不如博主的夸张分享。专业领域的细分也导致观点差异。中医讲究“体质辨证”,认为同一款茶饮可能适合阳虚体质却伤阴虚体质;现代医学则注重成分分析,强调某些草本成分的有效剂量和潜在毒性。这种专业视角的不同,若被断章取义传播,反而会加剧消费者的困惑。

养生茶筛选需要科学标准

面对混乱的市场,与其纠结“该听谁的”,不如建立一套科学的筛选标准,掌握判断养生茶靠谱与否的主动权。第一步:看资质,筑牢安全底线。拿到一款养生茶,先查“身份档案”:看产品类型:优先选择标注“代用茶”“调味茶”的产品,避开“初级农产品”“代客分装”类产品;查资质证明:普通食品需有SC生产许可证,保健食品需有“蓝帽子”标识及对应的批准文号,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真伪;核生产信息:确认生产企业地址具体、联系方式畅通,避免购买地址模糊、无资质的“三无产品”。

任何脱离理性的宣传都值得怀疑:拒绝绝对化承诺:凡是宣称“包治百病”“立竿见影”“永不反弹”的,无论博主名气多大,都直接排除;无视虚假案例:对“张大爷喝好糖尿病”“李女士喝出好气色”等无具体信息的案例,以及用谐音字暗示疗效的宣传,保持高度警惕;警惕情绪营销:“为家人保驾护航”“你值得拥有”等话术,本质是在卖情绪而非健康,需理性判断产品本身价值。

养生的核心是“适合自己”,而非“跟风爆款”。明确自身需求:若有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病,需明确养生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切勿因饮茶停药;匹配个人体质:热性体质忌用温性药材如黄芪、生姜,寒性体质慎用凉性药材如金银花、蒲公英,不确定时咨询专业人士;关注身体反应:初次饮用后观察24小时,若出现口干、腹泻、失眠等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

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向专业人士求助。慢性病患者:饮用前必须咨询主治医生,避免与药物发生冲突或影响病情控制;复杂需求者:若需通过茶饮调理体质,优先咨询中医师或营养师,根据个体情况定制方案,而非照搬博主配方;选购疑问:对产品成分、资质有质疑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专业机构咨询,获取官方解答。

在这场养生茶的流量狂欢中,大家容易忘记一个基本事实:真正的养生从来没有捷径。养生茶本质是食品或保健食品,无法替代药物治疗,且健康的核心在于饮食、作息、运动的均衡管理。那些被博主吹得神乎其神的养生茶,远不如“多喝水、少熬夜、勤运动”来得实在。熬夜到凌晨两点,喝再多枸杞桑葚茶也补不回损耗的气血;顿顿吃火锅烧烤,喝再多荷叶决明茶也刮不掉堆积的油脂。

毕竟,养生的真谛不是“喝什么茶”,而是“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点,没有任何博主能替你决定,只有你自己能掌控。(贾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