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张毓顺)一块小小的乐都馍馍,从地方食堂走向全国市场,其背后是一家老牌企业的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也是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寻找新增长点的生动缩影。青海食汇的故事证明,只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并用好新渠道、满足新需求,传统食品产业同样能焕发勃勃生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有一家拥有26年历史的本土食品企业——青海食汇食品有限公司。它曾是本地人熟悉的“厨房管家”,目前每天向海东市各区县超过120所学校和50余家机关食堂、便利店,供应3.5吨主食产品,是本地当之无愧的“主食厨房”。如今,这家老牌企业正借助电商的东风,让承载着高原情怀的“青海味儿”跨越千里,抚慰无数在外游子的乡愁,也将青海特色食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从食堂到电商:一颗馍馍的“破圈”之旅
去年八月,青海食汇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成立电商部。此举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电商部成立不到一年,线上销售额已突破120万元,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时间,青海传统的手工馍馍、酿皮等特色食品,通过抖音、视频号、网红直播等新渠道,走进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客户画像显示,70%的客户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中30岁至55岁的消费者是购买主力。这其中,既有曾经在青海奋斗过的‘支青’及其后代,也有从青海走向全国各地的学子和务工人员,他们共同构成了核心消费群体。”

“我们的直播间里,常能看到‘老青海’的留言,说终于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一下子就被抢空了。”公司电商部唐主管谈起创业初期的成功,脸上洋溢着自豪。其中,真空包装的手工馍馍和酿皮更是明星产品,复购率高达40%,单场直播的最高销售额达到5.4万元。“但这背后挑战也不小,如何让馍馍在经历长途运输后依然保持刚出炉般的口感,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测试真空包装和杀菌工艺。”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持,使得电商业务不仅让企业自家的产品销量一路攀升,更通过电商平台,已成功为产业园区内十余家兄弟企业带货,累计为他们带来销售额近20万元,带动了乐都食品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将园区内其他企业的优质产品一并“打包”送出青海,探索出一条“以企带园、共同出青”的发展新模式。
“青食出青”:从高原走向全国的展销之路
线上销售如火如荼,线下拓展同样步履不停。青海食汇积极通过各类全国性食品展销会,将地道的青海馍馍、青稞新品送到了西安、安徽、四川等地消费者的餐桌。在西安的展会上,一位年轻时曾在青海工作的老人,在品尝了乐都馍馍后激动不已:“就是这个淳朴的麦香味,几十年没变,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青春岁月。”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线下展销中屡见不鲜。食汇的展位不仅成为“老青海”们寻觅乡愁的据点,更凭借扎实的用料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当地市民和采购商的一致好评。

守正创新:老手艺对接新需求的研发之道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公司深谙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研发团队紧跟市场潮流,成功开发出青稞速食面、青稞锅巴等符合现代人消费习惯的新产品,在展会上取得了亮眼的销量。更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甚至能根据顾客的不同口味,对传统主食“醌锅”进行定制化生产,展现了老企业灵活应变的新面貌。
监管护航:在规范与帮扶中稳健前行
企业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乐都区食品安全监管局在其电商起步阶段,特别是新品标签不规范、遭遇职业打假人等问题时,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主动靠前服务。“对于食汇这样积极转型的传统企业,我们的原则是‘监管在前,服务在前’。”乐都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梅怀岳回忆道,“当他们第一款电商产品因为标签问题被职业打假人盯上时,我们第一时间上门,不是处罚,而是对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逐条帮助他们规范标签标识,补齐了合规短板。我们相信,保护好这样有活力的本土企业,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