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药面,那是山药米,还有山药粉、山药酒等,今年还会有更多新产品。眼下,我们正跟浙江农林大学的食品与健康学院合作,计划推出山药预制菜。倘若这个车间能建好,年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届时可带动200多名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江旭升信心满怀地介绍。
江旭升是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林山乡菖蒲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入冬后,地里的山药已清完场,可冬闲人不闲,他依旧跑这跑那,仿佛陀螺转。眼见效益好,隔壁的下江村和詹村紧随其后,去年种了300亩山药,今年计划再扩种至千亩以上。这段时间,位置选定、土地平整等事宜紧锣密鼓,他自然很难得空。
菖蒲村耕地少,山地多。早些年,村集体多番尝试引进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可种茶叶长势不好,种辣椒产量不高,先前200亩红高粱还被野猪拱得颗粒无收。转折点在2021年:江旭升来到衢州市农林科学院寻求良方,要求就一个——有没有啥品种是野猪不爱吃的。
专家和江旭升一合计,有了!山药含糖量不高,往地底下长,野猪很难拱,也不爱吃,且其以粉足、质腻、味甘而著称,被历代中医推崇为药食同源的典范,再合适不过。在衢州市农林科学院的帮助下,11个山药新品种相继“落户”菖蒲村的山地里,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就此“拔地而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模式上,这里巧妙采取小麦与山药轮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块地两茬收入,又能避免“非粮化”的问题。为带动村民,菖蒲村专门建了个“共富工坊”,村集体主营示范带动,负责前端的统一育苗、中间环节的技术指导以及后端的精深加工与订单回购,以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种植。
江旭升告诉记者,为了打开销路和提升附加值,村集体又投资成立石菖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山药加工成各类产品,挖破的拿来酿酒,山药渣拿去喂猪,山药藤则给牛当饲料,可谓“吃干榨净”。去年,村集体经济依靠山药实现了超过15万元的净收入。在他看来,发展之所以能一帆风顺,专家一路以来的技术指导功不可没。
隆冬时节,在龙游县詹家镇坑头村的王正伟家庭农场内,工人们正忙着将辣椒苗移栽至大棚内,这里所种的正是来自衢州市农林科学院自主选育的“衢椒一号”白辣椒,其连续七年入选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农场主王正伟介绍,“衢椒一号”种了13年,市场行情一直很好,亩均效益最高可达3万多元,多亏了有专家手把手教。
常山县白石镇草坪村也是个辣椒专业村,但之前出现了品种退化、产量低下等问题。衢州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介入后,立马给出“诊断书”——走种植与加工同发展,露地与大棚种植相结合,以及鲜食、加工与观赏品种共推进的新路子。目前,该村辣椒种植面积已达510余亩,吸引了150多名邻省村民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近两年,我们发现各地在‘共富工坊’的创建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人才、项目、品种、技术等难题。受菖蒲村的启发,怎样通过党建引领,把更多农业科技资源进行聚合下沉,围绕产业链跟进服务,借此平台加速成果转化,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衢州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汪有土表示。
为此,去年以来,衢州市农林科学院选定了30个村庄、17家农业主体,逐一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型的“共富工坊”示范创建,落实“一坊一策”,配备专家团队,“点对点”培训指导,同时利用平台优势,联合更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借力借智攻克各个示范单元的“疑难杂症”。
“衢州柑橘创新发展联盟”的筹建就颇具代表性。衢州是浙江重要的柑橘产区,主栽品种椪柑一度是当地百姓的“摇钱树”,如今却面临产业发展瓶颈。汪有土坦言,成立联盟的初衷就是配强“大脑”、整合资源,共同针对品种、品质、品牌等核心要素进行联合攻关。
据了解,衢州农业领域有双柚、油茶和茶叶三大“百亿产业”,白辣椒、络用丝瓜、鲜食大豆等特色产业也百花齐放,如今依托“共富工坊”,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得以聚焦、赋能,衍生出一条条致富路径。
以衢江区杜泽镇下溪村为例,3个产业化生产示范点,眼下辐射带动种植面积近5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衢州市农林科学院共帮助打造47个“共富工坊”,示范面积超过了1.2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2850万元。(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