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元一份的肉末蒸蛋没有肉末,顾客索赔500元,法院支持”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期间,同样引发网友们对“‘老婆饼’里没老婆等一系列经典菜品为啥不能索赔”的疑问。这两起看似有趣的事件无疑反映出商家诚信经营这一严肃且关键的问题。(7月31日 极目新闻)
诚信经营要求商家在商品的描述、品质呈现上做到真实、准确,无论商品价格高低,都要对消费者负责。“肉末蒸蛋”这一名称明确向消费者传递了商品包含肉末这一信息。消费者基于此认知进行消费,可拿到手的却是没有肉末的蒸蛋,这无疑是商家没有履行商品应有的品质承诺。商家可能认为一份仅4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小事一桩,甚至认为消费者索赔500元是小题大做。但这种想法恰恰是缺乏诚信经营意识的体现。
然而,“老婆饼”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市场教育,其名称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消费者购买时除了些许调侃,大多也不会从字面意义上去期待饼里有老婆。即便如此,商家在制作“老婆饼”时,依然要遵循诚信原则以保证“老婆饼”在口味、用料、工艺等方面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普遍认知。如果商家以次充好,随意降低制作标准,那么同样也是违背了诚信经营的理念。
商家诚信经营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石。一个市场若充斥着不诚信的商家,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就会不断降低。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总是担心自己会遭遇类似“肉末蒸蛋”这样的虚假宣传,他们的消费热情会受到抑制,消费行为也会变得更加谨慎。长此以往,市场的活跃度和繁荣度都会受到影响。不诚信的经营行为一旦形成风气,甚至还会引发不良的竞争,一些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可能因为成本等因素在市场中处于劣势,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消费者的信任是商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旦消费者发现商家存在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会对该商家失去信任,还可能通过口碑传播等方式,影响到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家甚至该行业的看法。就像“肉末蒸蛋”事件被报道后,很多消费者在今后购买类似食品时会更加谨慎,甚至对所有商家的同类产品都心存疑虑。而商家想要重新挽回消费者的信任,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商家诚信经营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肉末蒸蛋”案中法院支持消费者索赔,就是法律对商家不诚信经营行为的一种制裁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
无论商品名称是否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诚信经营始终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准则。只有秉持诚信,如实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并长远发展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营造出健康、有序、繁荣的消费市场环境。(戚实)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75/1517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