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合肥都市圈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如何让消费帮扶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转化为农户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年来,庐江县坚持以“政府之手”与“市场之力”协同,让传统渠道与创新平台“共振”,着力打破农特产品“一时一域”限制,让绿水青山间的“好味道”,铺就千家万户的“好日子”。
“庐江号”:专列飞驰拓销路
立秋时节,暑热未褪。走进位于八里村的庐江县兴来家庭农场,眼前的300余亩的有机茶园,如一片绿海铺展在丘陵间,三五村民正弯着腰在茶垄间穿梭,忙着除草、追肥。
“这几天日头毒,正是给茶树‘调养 ’的关键期!”今年59岁的种植大户汪兴来从茶丛中直起身,汗珠顺着脸颊滚落。
“夏秋时节的田间管护,就如同为茶树积攒‘家底’,现在多付出一分努力,明年春茶的芽头更饱满,产量更高。”
谈及茶叶销路,老汪喜上眉梢:“如今,有了‘庐江号’专列的宣传推介,农场的有机茶声名远播,龙井系列茶产品更是一度脱销。目前干茶售出了2600斤,占全年总产量的六成,回头客快五成了。”
以往,八里村的农特产品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巢湖麻鸭、手工面、黄金叶茶等20余种农产品分散经营,“养在深闺人未识”。
“帮扶单位调研时发现,村里缺的不是好产品,是吆喝!”泥河镇八里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徐刚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号召,在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县文旅局等多部门联动下,首趟“庐江号”消费帮扶专列于今年6月27日启动,首期运行一年。
这趟全线长29公里、日均载客超20万人次的“移动展厅”,以全景图文的形式,展示了茶叶、大米等100余种农特产品以及庐江文旅资源。同时,每款农产品附上了“扫码即购”的二维码,市民扫码后可直达销售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键直达。
而“庐江号”的出现,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市场的“流量门”。
“靠散户单打独斗不行,还得抱团闯市场!”八里村党委书记钱业胜接过话茬,村里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成立了长文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农产品资源,依托“轨道+消费帮扶”的模式,有效打通了产销链路。
如今,“庐江号”已成为庐江农产品走向都市的“移动名片”,越来越多的农户像汪兴来一样,通过这趟“流量专列”,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把日子过出了甜头。
“帮卖团”:暖流直达解农忧
在龙桥镇黄屯社区刘豪村民组,75岁的脱贫户刘和田蹲在果园里,愁眉紧锁。脚边竹筐里梨子、桃子堆成了小山。
“今年,收成好!”可刘大爷心里苦——梨园0.6亩、桃园2.5亩,果子熟了,腿脚不利索,怎么卖?眼瞅着果子一天天软下去,刘大爷的心也跟着往下沉:“难不成,真要烂在地里?”
这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小农户农产品“出村难”的一个缩影。转机来自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把脉”。
黄屯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季方新在走访中,迅速锁定刘大爷的急难问题,并充分发挥选派单位资源优势,发起“爱心助销水果”行动:微信群里发消息、联系园区企业,一场定向助销悄然展开。
“仅用了一天,290斤梨子、1020斤桃子销售一空!”刘大爷数着6200元现金,心里乐开了花:“这下好了!烂不了喽!”
在高山村,脱贫户汪锋的10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里,一只只湖羊膘肥体壮。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主动与他“结对子”,通过消费帮扶行动的“点对点”采购模式牵线搭桥,上半年,帮他卖出了500多斤羊肉,收入1.8万元。“在村里的帮扶下,基地还育有140只优质羊羔,定单销售,又能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汪锋信心十足。
类似这样的“帮卖服务”在庐江已成为常态。庐江县结合当前开展的访企入村专项行动,收集群众可感可及诉求,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针对老弱病残农户、小规模种植户组建“助销小队”,由驻村队员、党员志愿者、企业代表组成“帮卖团”。
民营企业、爱心人士、定点帮扶单位纷纷加入,行业龙头企业优先采购帮扶产品,行业协会、商会则牵线省市资源,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截至6月底,全县通过帮扶采购、爱心企业对接等方式,已帮助销售农产品2113.18万元。
除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庐江县还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积极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利用“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并引导工会福利、单位食堂等在财政预算中预留份额采购,年度计划采购额223.4万元。截至7月底,全县163家预算单位通过“832平台”完成订单210笔,交易额143.76万元。
“头雁秀”:直播撬动共富业
“锦绣黄桃,绝佳选择!家人们,走进果园,尽享‘吃桃自由’!”在明圣村村民程长马的果园里,冶父山镇明圣村党委书记刘小红熟练地支起手机,开启直播。
只见她随手掰开一个熟透的黄桃,晶莹的汁水瞬间流淌。“家人们看这糖心果肉,是丰收的味道!”
连日来,在冶父山镇13个村(社区)党组织共建的“共富联盟”助力下,一场场“冶父黄桃书记”助农直播,在田间地头火热开播。
屏幕那端,订单提示音不断,仅半个多小时,就已经有160多单成功下单。“当下正是锦绣黄桃的黄金上市期,目前我们已经开展40余场次直播活动。”刘小红介绍道,“我们把直播间直接开到果园,精选种植户的好果,就是要实实在在为村民带货。”
“以前果子熟了,我盯着满园黄桃整夜睡不着。”程长马望着打包现场忙碌的身影,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曾经为百余亩黄桃销路发愁的他,如今通过村里“‘清单化’梳理需求、‘销号制’跟踪落实”的帮扶下,自家果园日销量直接翻倍,从1500斤左右提升到3000斤。
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黄桃被搬上货车,程长马拍着胸脯说:“现在只管把果子种好,党员干部帮我们果农把‘甜味’卖到全网!”
这场始于7月5日的助农行动,源于冶父山镇党委“板凳会”上收集的民生清单。68户农户的销售难诉求,让“农产品出山”成了头号攻坚任务。
冶父山镇积极整合13个村(社区)资源,从统一包装设计到敲定“产地直供”价格,党员干部们化身“选品官”“主播”,并整合区域果园资源聚力打造“冶父黄桃”地域品牌。截至目前,“冶父黄桃书记播”已累计20万人次观看,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冶父黄桃书记”助农直播这一有益尝试,精准化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引领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让手机成为连接产销的“致富屏”。 “我们凝聚各村党支部书记力量,共同打造‘冶父黄桃书记’助农直播间。”刘小红满怀信心地说,“一群人一条心,让共富之路走得更实、更远!”
近年来,庐江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引领作用,探索打造村党支部书记直播带货模式,培育打造“书记四人寻”“陡岗六人成”等10多个助农直播间,并整合零散农户资源,组建9家“共富联盟”,推动29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控产品开发、质量管控、品牌创建环节,同时培育了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电商主体17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1月至6月,全县网络销售额6.9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31亿元,“一屏连产销”的共富故事正在乡村不断续写。
从“庐江号”的飞驰拓路,到“帮卖团”的精准对接,再到“头雁秀”的助农引领,庐江县正以“消费帮扶”为纽带,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助力乡村振兴。
“消费帮扶不是简单的‘买和卖’,而是要让农民在产业链上‘站得稳、挣得多’。”庐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庐江县将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的好日子更有奔头。(吴昊 钱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