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新疆巴州“4+N”工作机制赋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2025-09-24 10:4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夏思睿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陈玲惠)近年来,新疆巴州结合本地食品产业实际与群众饮食特点,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路径,建立“4+N”工作机制,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公众等多方力量,凝聚协同治理合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守护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个一”夯实共治基础

(一)建立一支专业化科普队伍,激活食安宣传“动力源”。组建由科技工作者、融媒体记者、大学生志愿者构成的“食安巴州”科普队,并结合少数民族饮食特点定制宣讲内容、印制手册,深入乡村、牧区、校园、企业、农贸市场设“移动课堂”。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及宣讲76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28万人次。

(二)打造一批沉浸式宣传阵地,延伸食安宣传“服务圈”。依托全州60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角,打造“食安小课堂”。邀请食品检验检测、卫生健康、营养专业人员开展互动式科普,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取知识,实现食安教育“零距离”。

(三)构建一个常态化活动矩阵,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建立“季度主题+月度特色”活动机制,每季度围绕校园食品安全开展专题宣传,推行州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家长代表参与的多方陪餐制度,同步开展质量评价,提升校园食安满意度;每月结合节庆、文旅、法规宣传、“你点我检”等开展专题宣传。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宣传活动430余场次。

(四)建立一个立体化监督网络,强化社会共治“硬约束”。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构成的“食安观察员”队伍,构建“发现—会商—整改”闭环机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出台《网络餐饮外卖小哥食品安全监督员实施办法》,选聘41名外卖员任义务监督员,发挥“哨兵作用”,实现“问题即时上报、处置快速响应”。设立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岗9447人,带动社会关注校园食安。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内部“吹哨人”奖励制度,鼓励举报违法行为,收到内部报告151条,及时消除隐患。常态化开展“探店主播”“随机查餐厅”活动,发布社会餐饮“红黑榜”42期。

N项举措拓展共治维度

一是创新宣教载体,推动双向互动。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展食安知识线上有奖竞答,以趣味互动激发参与热情;举办首届“食安巴州·你我共建”短视频大赛,征集作品近百部,通过网络投票评选优秀作品。创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设置“食安盲盒”“大转盘”、反浪费签名区等互动环节,并首次引入新媒体直播,对主会场活动和“你点我检”实时直播,1.3万名网友在线互动,推动宣传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升级,广获好评。

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深化透明监管。常态化开展食品、食用农产品实验室“开放日”,邀请公众参与检测流程,已举办25场次,发放科普资料5.5万份。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实现学校食堂及200平米以上社会餐饮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全入网,让后厨操作可视化、可监督。在商圈餐饮、景区食品经营户推广“丝路有信”企业信用码,消费者扫码可查商家信用信息,形成“先看信用再消费”新风尚,以市场选择倒逼经营主体守诚信、规范经营。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释放示范效应。发挥餐饮协会桥梁作用,组织大中型餐饮企业交叉互检,通过“查台账、看后厨、评服务”,评选32家“餐饮安全示范店”,树立行业标杆。打造“放心消费在巴州”品牌,开展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优秀企业选树,评出19家示范企业,培育385家“放心餐饮店”,构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行业自律格局。

四是拓宽传播渠道,实施精准宣传。推出食安科普手机彩铃,通过三大通信运营商定向投放,让知识随通话传递至千家万户。聚焦节假日、消费旺季,以“指尖提醒”推送食安提示短信86万条次。在机场、火车站、城市主干道、景区核心地段布设130余处公益广告位,利用LED大屏、移动宣传车、出租车灯箱循环播放科普视频,形成“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宣传氛围。

通过“4+N”工作机制,新疆巴州食品安全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单一监管”到“多元共治”的转型。数据显示,全州食品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5.3%,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相关经验在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 “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