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开渔季的变与不变

2025-08-20 09:24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夏思睿

8月16日一大早,广东阳江海陵岛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码头上,人声鼎沸。

渔民张润站在渔船甲板上,用力拍了拍锃亮的船舷:“这艘‘粤阳江渔06288’,能抗风能定位,跑远海心里也踏实。”在他身后,渔船整齐列阵,桅杆上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中午12点,一声开渔令,汽笛声响,千帆竞发。渔民们驾船驶向沉寂了3个半月的南海渔场,开启新一轮犁浪耕海。

在阳江,开渔季不仅是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也是一座承载着海洋文化展示、渔业资源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

一艘钢制渔船

“年轻人愿意接班,这行有奔头”

今年60岁的张润,从事捕鱼已经40年,年轻时出海,只能跟同伴挤在十来米长的木船上。“那时候出海提心吊胆,遇到大风浪只能往舱里躲。”张润说。

如今站在400吨的钢制渔船上,张润熟练地操作北斗导航和声呐探鱼器。“鱼群位置一清二楚,还能规划最佳捕捞路线,效率大大提高。”他笑着说。

这些年,当地推广钢制渔船,张润换了新船,并装备了冷链舱、卫星导航、声呐,抗风浪能力大幅提升。政策支持也让渔民更有底气。张润粗算了一笔账:“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一年有15万元;我们船上有15人,每人不仅能在休渔期间拿到补助2100元,还能做其他活挣钱。”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效率翻了几番,去年收益超200万元,两个儿子也跟我一起出海。年轻人愿意接班,这行有奔头!”在张润看来,变的是自家的船,不变的是渔民对大海的向往。

阳江目前拥有在册海洋捕捞渔船3400多艘,其中钢质渔船约850艘,是广东省拥有钢质渔船最多的地级市;海洋捕捞产量约30万吨,占广东省比重超1/4,居全省首位。

深海养殖同样蓬勃发展。阳江市副市长关天表介绍,目前阳江打造了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市海水养殖面积2.43万公顷,产量82万吨,已投入生产的深水网箱955口。

一场文旅盛宴

“没想到开渔也能这么有趣”

如今的开渔季,不单是渔民的出海仪式,还是一场文旅盛宴。

开渔前一晚,上千张宴席沿海陵岛金色沙滩蜿蜒排开,时令海鲜经疍家古法烹制,香气四溢。

“这渔家大宴是疍家人的传统民俗。”厨师谭进步站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手持铁锅,手腕一翻,一条金黄油亮的红谷鱼稳稳落入盘中。“五柳红谷鱼,酸甜开胃,鱼肉嫩滑无腥!”谭师傅一边淋上秘制酱汁,一边介绍,“不仅是海鱼,还有盆菜里的海虾、鲍鱼等,这些海鲜都是我们深海网箱养出来的。以前出海捕鱼看天吃饭,现在深海养殖稳定供应,休渔期也有新鲜食材,我们做宴席有底气。”

阳江不仅用美味吸引游客,还用多彩的活动丰富游客体验。

渔家婚嫁、祭海仪式,沉浸式感受民俗;滨海风情摄影赛、模特大赛、沙滩音乐会等活动,体验感拉满。

“没想到开渔也能这么有趣!”广州游客赵志文连连称赞。在他看来,变的是新玩法,不变的是贺开渔、盼丰收的传承。

以活动促产业,以产业兴旅游。如今阳江开渔季已成为广东省拉动消费的一个文旅品牌。

“今年开渔季从8月15日到17日,我们精心筹备了13项活动,为历年之最。3天里,海陵区接待游客54.7万人次,同比增长262%,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73%。”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艺超介绍。

一个公用品牌

为当地特色产品提升附加值

17日凌晨,部分渔船返回码头,带来食客们翘首以盼的第一网渔获,许多商贩赶来批量购买。更多的渔船将在一周左右返港。

随着首批渔获亮相市场的,还有一张新的海洋名片——“阳江海鲜”。

得益于洋流交汇的自然优势、有力有效的海洋生态保护,阳江的海鲜品质优异,海洋渔业产业规模大、链条完整,深水网箱数量和产量居广东省第二,各类海水鱼苗产量约占广东省一半。但长期以来,“阳江海鲜”的名头并不响亮。

“我刚刚才知道,内地供港冰鲜海产品有80%来自阳江。”第一次来海陵岛的香港游客黄先生说。

“原来我和阳江的缘分早就种下。”在黄先生眼中,变的是对阳江的认知,不变的是独有的鲜美体验。

此次开渔季开幕式上,“阳江海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6家阳江企业获得“阳江海鲜”区域公用品牌牌匾。当地将通过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给“程村蚝”“尖山蟹”“一夜埕咸鱼”等特色产品贴上标签。依托区域公用品牌,阳江水产企业开始与海内外采购商洽谈深加工产品合作,准备从“论筐卖渔获”的传统模式向“论品牌溢价”升级。

“阳江正加快蓝色崛起,绿色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逐步形成。”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表示。(姜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