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嵌入式”菜园结出“共同体”硕果

2025-08-22 10:13来源:县域经济网 编辑:夏思睿

在新疆拜城县老虎台乡的广袤田野上,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土豆饱满结实,豆角挂满藤架,西蓝花青翠欲滴,莲花白圆润如盘。这片曾经被视为“蔬菜禁区”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一位来自河北的种植能手——付强。2019年,他带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满腔热忱来到拜城县,不仅打破了当地偏远乡镇不能规模种植新鲜蔬菜的历史,更通过土地整合、科学种植、技术传授,带领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嵌入式发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如今,作为科台科吐尔村的科技副村长,他正带领全村百姓在“富口袋”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打破传统认知 科学种植开辟新天地

老虎台乡地处拜城县偏远地带,土地零散、种植方式粗放,长期以来,当地群众认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适合种植蔬菜,日常所需的新鲜蔬菜大多依赖外运,价格高昂且供应不稳定。付强初到老虎台乡时,面对的是零散的土地、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群众对蔬菜种植的怀疑。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仔细研究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源条件,最终得出结论:只要科学管理,这片土地完全能够产出优质蔬菜。

为了改变零散种植的弊端,付强提出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科学种植”的思路。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村民将零碎的土地流转整合,形成连片种植区。起初,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但付强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他率先示范,引进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土豆、豆角、西蓝花等蔬菜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滴灌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确保作物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第一年,他种植的土豆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西蓝花和莲花白的品质甚至优于外地调入的蔬菜。这一成果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纷纷主动加入他的种植队伍。

嵌入式发展 技术赋能带动群众增收

付强深知,要想让蔬菜种植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让当地群众掌握技术、参与生产、共享收益。为此,他采取“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与各族群众打成一片,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从育苗、移栽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都耐心讲解、示范操作。他还定期组织培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村民系统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在付强的带动下,老虎台乡的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技术能手。古丽大姐原本是家庭主妇,如今已成为村里的种植示范户;艾力大哥过去只会种小麦和玉米,现在不仅熟练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还带动周边几户农户共同发展。付强的基地也成为当地重要的就业平台,常年吸纳12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脱贫户30余户,季节性用工高峰期可达300多人。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和自主种植,年人均增收从过去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的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共谋发展

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同时,付强始终注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的种植基地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平台,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这里,来自河北的先进技术与边疆的传统经验相互融合,各族群众共同劳动、互帮互助。付强常说:“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这片土地产出更多的财富,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为科台科吐尔村的科技副村长,付强如今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他积极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村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他还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与周边县市的商超、学校食堂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确保蔬菜销路畅通。在他的带领下,老虎台乡的蔬菜产业不仅解决了本地蔬菜供应问题,还远销周边市场,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河北到新疆,从种植大户到科技副村长,付强用五年时间在边疆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奋斗故事。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更带来了发展产业、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希望。在他的带领下,老虎台乡的各族群众不仅学会了科学种植,更在共同劳动中加深了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今的科台科吐尔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民族团结氛围浓厚,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付强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边疆,与乡亲们一道,在“富口袋”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查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