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陈欣蕊 王雨欣 记者程家武)作为典型的农业县,望江县面临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量多分散(全县核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657户)与监管力量有限(在编执法人员不足百人)的突出矛盾。传统“平均用力”的监管模式导致资源错配——高风险单位监管不足,低风险单位过度检查。特别是校园食堂、小作坊、食用农产品摊贩等高风险点位隐患突出,而基层监管长期存在三大痛点:一是风险感知滞后,依赖人工巡查难以及时发现隐患;二是责任传导断链,包保干部与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流于形式;三是治理精度不足,专项整治“大水漫灌”难以解决顽固性问题。如何用有限资源实现精准防控,成为欠发达地区落实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关键命题。
创新做法
动态风险分级:让监管力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四色分级机制:创新建立“基础风险+动态风险+管理风险”三维评估模型。基础风险考量业态类型(如学校食堂自动赋高风险值)、规模和历史处罚记录(占比50%);动态风险纳入实时抽检不合格率、投诉密度、舆情热力值(占比30%);管理风险依据自查报告质量、整改率等(占比20%)。系统每月自动生成 “红(高风险)、黄(中高风险)、蓝(中风险)、绿(低风险)” 四色预警,推动监管频次差异化:
红色主体(如发生过食物中毒单位):每月必查+AI全天候监控(视频联网);
黄色主体(如集体配餐企业):双月覆盖+关键点抽查;
蓝色主体(如中型餐饮):季度检查+信用激励;
绿色主体(预包装食品店):年度“双随机”检查。
数据采集去繁就简:针对基层数据采集难问题,利用手机OCR识别工具——监管员拍摄进货单据自动提取供应商信息;对接“安徽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考核平台”直接获取从业人员培训数据;农贸市场快检室每日检测结果自动回传系统。数据源覆盖8大类32项指标,却只需基层人员“拍单据、勾选项”两步操作。
“三端联动”责任闭环:小工具解决老大难问题
包保督导移动化: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传输数据,实现三端协同,即监管端(推送任务)、包保端(扫码检查)、企业端(在线整改)。
主体责任显性化:在D级主体推行“一牌一码一屏”,门店悬挂三色电子公示牌(红黄绿对应风险等级)
重点领域靶向治理:民生痛点精准拆弹
校园食品“四统一”闭环:联合教育局推行 “统一供应商、统一检测、统一配送、统一溯源” 模式。食材供应商资质嵌入系统,无证产品无法下单;配送车辆GPS轨迹与温湿度实时回传;学校食堂用OCR识别食材标签,临期自动预警。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毁不合格农产品83公斤,实现校园食安零事故。
食用农产品“双拦截”机制:
准入拦截:市场门口设快检台,对水产等高风险品类“无合格证必检”,2025年上半年检出药残超标188批次全部销毁。
信用拦截:对农贸市场摊贩实施12分制管理(检出1次不合格扣6分,扣满停业)。某水产摊贩因连续两次检出孔雀石绿,被扣12分责令退市,形成强力震慑。
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针对预制菜小微作坊,推出 “风险提示函”替代首罚:监管中发现的标签不规范等问题,首次发放指导书并协助整改。
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资源优化:高风险主体检查频次提升300%,案件查处周期平均缩短15天,监管人员人均管理主体量从120户增至350户。
风险早防:区域性食安事件同比下降52%,校园食材抽检合格率达99.2%,高风险食材拦截率100%。
社会共治格局深化
群众参与:2021年望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所首创“你送我检”农产品快检模式,该项活动接地气,群众参与度高,迅速在各地推广,2025年上半年完成群众送检1000批次,结果同步推送手机及市场大屏。
企业自律:餐饮单位自查自检,避免后厨违规行为。
荣誉认可: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雷池所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获二等奖,群众满意度达98.5%,较体系实施前提升12个百分点。
推广价值
本实践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套低投入、易复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低成本启动:核心工具借助微信群、腾讯会议零成本部署;风险分级模型支持Excel模板运行,无需专业IT人员维护。
轻量化操作:基层人员仅需“扫码、勾选、拍照”三步完成督导;农贸市场快检采用一体化检测仪,15分钟出结果。
责任闭环可靠:通过移动工具打通“风险预警—包保督导—企业整改—监管复查”链条,切实破解责任虚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