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梁龙军 记者程家武)在安徽省六安市齐云路小学的食堂后厨,工作人员正佩戴口罩熟练操作,案板上的食材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墙上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后厨各区域的监控画面。这一幕,正是该校构建“看得见的食品安全”体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这所全省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标杆校,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多元共治模式,打造出看得见的食品安全体系。
齐云路小学食堂 梁龙军 摄
制度筑基:从“纸上规范”到“行动自觉”
学校严格对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建立起覆盖食材采购、加工制作、餐具消毒等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从晨检登记到食品留样,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作业指导书。”总务处负责人介绍,依托裕安区教育局建立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平台,学校将68项管理制度转化为32个标准化操作视频,通过晨会培训、月度考核等方式,让规范操作成为全员共识。这套“制度+科技”的管理模式,使得学校连续三年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中获评优秀等级。
智慧监管:打造透明厨房2.0版
在“明厨亮灶”工程基础上,学校创新引入物联网技术,搭建起包含AI识别、温控预警等功能的智慧监管系统。当厨师未戴工帽或垃圾桶未加盖时,摄像头会自动抓拍并推送警报;后厨温度异常或留样超时,系统即时向管理员手机发送预警信息。“现在相当于给后厨装上了‘智慧大脑’。”校长王丽介绍,这套系统已累计触发预警23次,有效防范了操作隐患。
多元共治:构建全域监督立体网
“欢迎扫码反映问题”的标识醒目张贴在食堂入口,这是学校开通的“码上举报”通道。除传统意见箱、家长开放日外,学校还创新推出“膳食体验官”制度,邀请家长代表每月参与食材验收与食谱制定。五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感慨:“现在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孩子午餐制作过程,还能通过问卷提出建议,这种参与感让人安心。”据统计,近两年来家长满意度从89%提升至98.6%。
硬核升级:筑牢食品安全硬支撑
暑假期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完成三大硬件升级工程:投资8万元更新不锈钢操作台,采用食品级304材质;增设紫外线臭氧消毒柜,实现餐具消毒标准化;重新规划功能分区,设置原料储存、初加工、烹饪、备餐四大独立区域。“现在每个区域都有明确责任人,就像医院的手术室一样分区管理。”食堂管理员张师傅展示着新张贴的责任公示牌。
齐云路小学食堂 梁龙军 摄
暖心服务:在安全之上传递温度
“阿姨,今天的鸡腿有点烫,能帮我吹吹吗?”在低年级就餐区,班主任王老师正在耐心地为学生分餐。学校推行的“双陪餐制”(校领导+班主任)和“三心服务”(安心餐盘、暖心汤羹、贴心引导),让就餐时光充满温情。特别研发的“错峰就餐路线图”,配合卡通指示牌与志愿者引导,彻底告别昔日排队拥挤现象。五年级学生小雨说:“现在吃饭又快又干净,还能学到营养知识,我最喜欢光盘挑战赛了!”
从制度完善到科技赋能,从硬件升级到人文关怀,齐云路小学的食品安全实践折射出新时代校园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如校长王丽所言:“食品安全不是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的温度工程。”在这所校园里,每一份餐食都承载着守护成长的使命,每一次创新都在书写着教育为民的新篇章。随着“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的持续升级,“食安校园”建设正在为孩子们撑起更加坚实的健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