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五链同构”推进玉林生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4-04-28 10:13来源:玉林日报 编辑:赵书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生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菜篮子”的重要产品。玉林市是全国有名的养猪大市,近几年,生猪每年出栏量约为625万头至630万头,占玉林农业产业比重16%左右,占全区生猪产业比重18%左右,生猪一产产值约50亿元,产量在全区排位第一,是广西发展生猪产业的“主力军”。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居民生活、繁荣市域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玉林生猪产业链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立足从组织链、养殖链、加工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发力,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路径、产业链模式谋划和发展生猪产业,推进玉林生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强化组织链,从顶层谋划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确保生猪产业用地保障。根据地方国土规划编制畜禽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研究解决规模养殖场用地难题,加快摸排可用地。积极对接自治区有关部门,争取更多林地指标,在办理审批手续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实际简化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建立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建议进一步调整充实市县生猪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力量,研究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审议生猪养殖规划、重大工作措施、重点项目投入安排,着力落实好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

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市县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主体投入+社会资本+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养殖场户“无钱养”难题。

强化养殖链,构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体系

谋划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生猪产业园)。都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推动都安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全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建议依托陆川猪产业园、博白县生猪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园区等产业园区基础,谋划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生猪产业园),力争形成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的现代养猪业发展格局。

启动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工程。对生猪龙头企业实行“品种优良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智慧化、防疫规范化、生产绿色化、产出高效化”改造,全面推动存栏500头当量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

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统一猪场防疫、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饲喂方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粪污处理、统一回收肥猪的“六统一”模式与本地养殖户和农民合作,解决山区土地承载力小、环境污染和农户利益问题。

健全加工链,打造绿色高效精深加工

谋划提升屠宰场整体布局。非洲猪瘟导致玉林屠宰场由原来的108家锐减至28家,陆川、博白作为生猪调出大县均只剩5家,与生猪产能极不匹配。建议对全市屠宰行业进行优化布局、改造提升,推进生猪屠宰企业向质量管理制度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生产经营规范化、检测检验科学化升级。

引进龙头精深加工企业。玉林生猪产量在全区排位第一,且猪肉供应链已经逐渐由“运猪”向“运肉”转变,庞大的生猪出栏量亟需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来消化。建议以陆川、博白为引领,重点招引牧原集团、双汇集团、温氏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推动玉林生猪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拓展供应链,打造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

谋划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共建生猪产、供、销三位一体的肉类食品发展生态圈,构建高效对接的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等,提高终端配送能力。

探索提升流通渠道。着力完善玉林生猪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合理规划生猪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畅通白条生猪流出主渠道。主动对接大商超大集团的配送物流,不断提升玉林生猪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建设完善玉林猪溯源体系。建立猪肉、白条猪等畜禽产品全程无纸化追溯体系,打通生猪链系统与数字畜牧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生猪各流通环节的信息留痕和自动流转,从“养殖场到餐桌”全产业链可追溯。

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品牌

拓展品牌价值。借助“陆川猪”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口味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做深、做全、做精、做实玉林猪深加工。如从猪骨、猪肺、猪肠、猪血、猪油等提取具有食用医用药用价值的成分。

推动品牌升级。加强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对接合作,做好玉林生猪产品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拓展开发“玉林猪”系列礼品、工艺品,集中优势力量提高玉林生猪产品品牌影响力、竞争力。

搭建品牌外宣平台。通过展会、互联网平台、短视频、“电商+直播”等多元化渠道推广宣传玉林生猪产品品牌,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大的市场。加大玉林生猪产品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社区体验店、形象店等覆盖面,不断扩大玉林猪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韦艳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