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陈萍 李伟 记者王晶)金秋十月,北纬37度的黄河入海口,一只只黄河口大闸蟹正膏满黄肥、陆续上市、产销两旺。得益于黄河水、盐碱地和独特纬度,“青壳、白肚、金爪、黄毛”,鲜甜醇厚的黄河口“黄金蟹”,从普通流域大闸蟹平均规格的50克跃升至200克以上,蜕变为品牌价值高达31.93亿元“好品山东”的生动代言,更成山东市场监管系统为黄河流域质量强链、强县实践的鲜活样本。
过去,大闸蟹养殖多依赖传统经验;如今,黄河口大闸蟹主题馆的智慧大屏上,水体pH值、溶氧量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这背后是山东省系统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布局。一直以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聚焦标志性产业链、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在园区推动建设产业质量基础设施(NQI)服务站,集成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企业负责人自豪的称:“在服务站指导下,大闸蟹通过全球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绿色产品等高端认证,现已取得6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资质。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制定的《黄河口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程》、“五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苗种、技术、物资、品牌和培训)贯穿全产业链。“我们依托‘大闸蟹养殖省级标准创新平台’技术优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节水池塘改造,水的循环利用率提升50%,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大闸蟹平均规格从过去的50克跃升至200克以上,亩产量从50斤飙升至260斤以上,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变成数字化、标准化的“数控蟹塘”。
“养得好”更要“叫得响、卖得火”。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持续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黄河口大闸蟹”先后荣获地理标志认证,四次蝉联“中国十大名蟹”,成功入选“好品山东”。2022年,相关部门牵线????,与头部直播间单场带货十几万箱,实现从“养得好”到“卖得火”的华丽转身。
为了让这份鲜美与安心直达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帮助企业引入区块链技术,为每只蟹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实现“一蟹一码”全程质量追溯。产业崛起更带动民生改善,通过成立大闸蟹产业链党委,推行“协会+村党支部+联合社”模式,辐射带动3000余农户家门口就业,蟹农人均收入突破3.6万元。同时品牌辐射带动黄河口海参、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全面提档升级,东营垦利区于2023年成功创建“山东省质量强区”,2025年被纳入全国首批质量强区数据库。
黄河口大闸蟹的蜕变,离不开政策精准护航与区域协同共进。在近期东营举办的黄河流域“质量月”联动提升活动上,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指出,近年来沿黄九省区携手加快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275件地理标志产品。未来,将持续推动沿黄省区实现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与结果互认,让黄河流域的“质量红利”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