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浙江磐安县“八个一”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

2025-09-10 09:4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叶红芳 记者王正心)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市深化实施“千万工程”部署要求,磐安县立足康养旅居、绿色发展优势,聚焦“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托农家乐、食品作坊等多元食品业态,集成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以“八个一”建设规范为抓手,做强“食安”“共富”“幸福”三大品牌,全力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打造产业富民、食安无忧、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山区农村“浙里食安”典范,形成“千万工程”标志性成果,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山区样板。

建立一项高位统筹机制。强化组织统筹,充分发挥食药安办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多跨协同、多级贯通,实行集中实体化运作。实施“一村一策”精准指导,激发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坚持靠前服务,综合集成各部门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高效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统一“食安共富幸福村”、磐安好食品等形象标识标语运用。出台“磐安小吃”等全产业链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浙产好食品 磐安好一磐”健康食品发展,推进磐安优质食品进入“浙好淘”平台。

健全一套规范责任体系。制定食安共富幸福村市场监管综合服务规范,常态化开展食品准入许可、消费维权、知识产权、“你点我检”等服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乡镇(街道)职能清单,有机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落实网格员职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严格落实乡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依法配备“两员”,实现食品安全培训全覆盖,规范提升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从业人员和土厨师食品安全水平。在重点村实施“食品安全总监+专管员”机制,提高食品安全应知应会水平,推动各经营业主形成良好日常习惯。

绘制一幅科学发展蓝图。以食品安全为抓手,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采用“1+N”模式推进重点村片区组团发展,推进片区产业共富,形成“大乌石”等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集成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布局,突出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紧扣乡土文化,推广磐安药膳、磐安小吃,形成“磐安味道”,打造磐安文化标识,强化“好一磐”区域公用品牌和标准化建设,打造磐安“浙产好食品”。全年计划建成各具特色的“食安共富幸福村”6个以上,其中乌石村争创“全省第一农家乐村”,辐射带动周边村20个,实现产业富民、食安无忧、生活幸福。

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农家乐特色村”带富行动,以“农家乐(民宿)+”模式激发乡村活力,建成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0家;培育地产土特产,开展免费检测支持等服务,实现乡村“土特产”总产值28亿元以上;实施品牌赋能工程,将“一片叶”“一棵菜”“一朵菇”“一串果”“一头猪”“一壶油”纳入“好一磐”地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进入“浙产好食品”;实施电商兴农,探索“真人+AI”直播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每村培育1-2个特色食品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增长15%以上,食品产业占比50%以上。

升级一批便民服务场景。推动市场监管综合服务“统一送”建设,实现重点村与城镇公共服务均等。深化农村家宴转型升级,规范备案指导,开展乡厨技能培训、大赛等活动,提升乡厨队伍技能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推进家宴预订、食材配送、厨师管理、宴会筹办一体化服务。打造农村星级农贸市场,一体推进农贸市场一类事、快检一件事、风险治理、数字化追溯“四改融合”,实现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全覆盖。推动城乡食品产业对接,建立城乡食品流通一体化体系,加强农村集市和商超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打造农村养老机构及助供餐单位“阳光厨房”4家以上。

制定一套标准建设规范。做强“食安”“共富”“幸福”三大品牌,探索制定“食安共富幸福村”地方规范,完善《农家乐厨房操作规范》,推动药膳、小吃进入“浙江标准”认定名单。积极打造具有磐安特色的农特产品销售推介平台和服务展示窗口,形成统一标志标识宣传推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食品各类业态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协同效应,申报绿色食品20个,打造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优选地产猪肉、高山蔬菜、高山林产品等纳入重点村采购目录。

开展一次全面专项整治。聚焦农家乐餐饮整治提升,推广“明厨亮灶”,鼓励“4D管理”,实现农家乐示范食堂阳光厨房覆盖率100%;开展乡村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推动“浙食链”应用,指导服务乡村电商2家。结合“亮剑”以及节假日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假冒、侵权、山寨、三无、劣质、超过保质期等违法情形。结合“你点我检”“菜篮子”等行动,及时发现并处置不合格产品,消除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规范特色服务防控新兴风险,指导具备条件的“代客加工”经营户申办小作坊登记,纳入规范化管理。全县新增实施“5S”现场管理食品小作坊7家,打造产文旅研学一体融合的食品小作坊5家,农村食品安全暗访合规率达90%以上。

构建一个多元共治格局。深化社会共治,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发挥食安、餐饮、农家乐行业协会自治作用,引导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深化食责险惠民改革,持续创新险种,建立“防控+服务”保险模式。健全企业“吹哨人”制度,畅通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检测机构和公众积极提供违法行为线索。推动乡厨大赛、味道传承、美食擂台、食安比武等系列活动进农村,并与游客共同组队互动。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培训,建成农家乐特色食品安全综合性科普体验馆,提升村民、游客食品安全素养。发挥基层矛调中心作用,就地化解食品安全消费纠纷投诉。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舆论事件零发生,群众和游客食品安全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