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曾是临安横畈镇水陆码头船夫、山民餐桌上“一杯淡酒配豆干”的惬意滋味,如今已蝶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作为2010年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经典美食,临安横畈豆腐干凭借“方、鲜、韧”的独特风味,在临安区市场监管局、青山湖街道等部门的协同推动下,通过产业链构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保护,实现从“小作坊”到“大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非遗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共富之路。
产业链升级:“共富工坊”落地,打破“低小散”困局
“以前都是小作坊生产,现在搬进400多平米的标准化车间,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潘联村横畈豆腐干“共富工坊”负责人马林华望着崭新的生产空间,难掩喜悦。随着礼炮轰鸣,该“共富工坊”正式落成,标志着横畈豆腐干这一非遗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此前,尽管横畈豆腐干早列市级非遗名录,但长期受限于“低、小、散”的生产模式,产业规模难以突破。为破解这一难题,临安区深化村企、村社、村校多方合作,牵头成立由多村集体持股的临安青富土特产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村集体+强村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扩大产能,构建“生产+ 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
目前,该公司已与省级机关、市级医院、区政府等15家单位食堂建立稳定供货合作,产品销售网络持续拓展。线下渠道同样亮眼,2024年12月,“横畈豆腐干专营店”开业,2025年月均营收超13万元;余杭区首家加盟店已顺利运营,临平区及青山湖景区的2家新加盟店也在筹备中,品牌辐射力逐步增强。
标准化护航:“阳光小作坊”上线,筑牢食品安全底线
“做豆制品,消费者最怕‘散、乱、差’,我们建‘阳光小作坊’,就是要打破固有印象,让横畈豆腐干走得更稳更远。”拥有19年豆腐制作经验的杭州临安郎家豆制品小作坊负责人任小平说。该作坊作为横畈豆腐干匠心传承的代表,已入选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寻匠・共富工坊”试点。
为保障产品品质,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坚持“服务与监管并举”。监管端,严格依照相关标准,对辖区2家横畈豆腐干生产企业及8家作坊开展专项检查,今年以来累计检查35家次,重点核查原料采购、生产记录、贮存条件三大核心环节,发现的25个问题均已闭环整改;服务端,积极推广“阳光小作坊”建设,推动100%生产作坊接入智慧监管平台,构建“源头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视化、规范化监管。
品牌化赋能:严打侵权+文创创新,激活非遗市场价值
在“横畈豆腐干专营店”,消费者不仅能买到原味豆腐干,还能尝到5种特色新口味,轻食盒、保温盒等定制包装提升消费体验,印有“横畈豆腐干”字样的冰箱贴文创产品更成为“美味记忆”的载体——这些创新举措,让非遗美食更贴近现代生活,有效扩大品牌宣传覆盖面。自横畈豆腐干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以来,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始终以“服务+监管”双轮驱动激活品牌价值: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品牌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坚决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持续提升横畈豆腐干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我们将以‘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为契机,严守食品安全底线,深化‘阳光小作坊’智慧监管,强化商标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通过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根基,以品牌化运营激活非遗价值,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让非遗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张友青表示。
如今,横畈豆腐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更吸引村内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让“共同富裕”的愿景照进现实。
下一步,临安区将持续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横畈豆腐干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非遗之美与共富之光在乡村振兴画卷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