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诸暨:一块黄公糕的“三重跨越” 非遗食品的共富新生

2025-09-15 10:1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炯 周思聪 记者王正心) 诸暨应店街的晨雾中,木甑蒸腾的热气裹着米香,穿透百年青瓦,在非遗食品共富园区的作坊里,老匠人应师傅正用木槌敲打米团,手法如运笔般流畅。八百年间的传统工艺,随着“三捶三揉”之技,力道均匀如运笔而下,终成软糯不粘、甜而不腻的“黄公糕”,而这小小一块金黄的糕点却藏着元代画圣黄公望的山水灵韵。

相传,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畔时,曾流连于应店街的竹海溪涧紫阆一带,村民以新糯蒸制糕点相赠,其色如赭石,质若云雾,甜中带山野清气。黄公望忆起故乡松子糕,赞其“甜含雅韵,如墨分五色”,遂以“黄公糕”名之,寓“公望之味,公心所造”。如今,“黄公糕”已列入浙江非遗,包装融入画作元素,让“可吃的山水”跨越了山海;产销带动经济收入,让“共富的温暖”冲破了藩篱。

非遗新生:从竹篱茅舍到共富工坊的蜕变

过去,黄公糕制作多散落于农家灶台,品质参差、销路狭窄。2023年起,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非遗保护+产业升级”为支点,联合应店街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非遗食品共富工坊,整合小、散、远的相关经营主体45家,通过规范生产、统一价格、凭资认证等管理模式,对符合要求的黄公糕进行统一品牌化销售,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以最小成本共享资源,背靠“大树”乘凉。

“在非遗‘黄公糕’共富工坊的规模效应下,黄公糕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0%,我们在杭州、绍兴等地开了6家连锁店。”诸暨市紫阆黄公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苗法讲述道。如今,紫阆村多家作坊已实现集中生产,工业技术也从纯手工升级为半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量大幅度跃升,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户粮农签订订单协议,每斤糯米收购价均高于市场价,“以前愁售,现在抢着种”成为应店街农户新常态。

匠心铸标:从经验传承到精准可控的嬗变

“木甑蒸制时间必须超过90分钟,少一分钟,米团的韧劲就差三分。”应师傅的坚持,如今有了更科学的支撑。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组织非遗技艺传承人、食品工程师和标准化专家开展研讨,将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复制、易推广的操作规范,形成文字、数字教程,并通过组织线下线上培训向作坊主普及,推动生产从“师傅教徒弟”转向“可记录、可验证”的现代工艺。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秉持以“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为核心,构建传统食品质量提升体系,建立“企业自检+部门抽检+社会共检”三级监测机制,指导小作坊完成“三分离”“四上墙”的建设改造。产品通过“浙江制造”认证后,成功打入杭州、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高端商超体系,不仅实现单价从每盒12元到15.6元的价值升级,还呈现出“价量齐升、供不应求”的热销状态。

文化升维:从诸暨滋味到全球共享的跃变

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文化赋能+市场拓展”为引擎,推动传统食品成为乡村共富的“文化使者”,联合应店街镇人民政府指导打造黄公糕文化演绎展示馆,设置古法制作工坊、画圣文化展区、非遗课堂等。据悉,该展示馆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更衍生出研学体验、技艺教学等新业态,形成“品糕+赏景+游学”的文化消费链,成为“灵阆在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特色品牌。

“去年‘双11’期间,我们线上黄公糕单场就卖出了上千盒。”黄公糕官方旗舰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构建全域营销新格局,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黄公糕”构建起“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立体销售网络,线上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展电商直播,培育“黄公糕官方旗舰店”头部店铺,线下在杭州、上海设立多家直营店,打造“前店后坊”体验模式。此外,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黄公糕”作为“中国文化伴手礼”进入海外唐人街,出口额同比增长显著。

从竹篱茅舍到共富工坊,从经验传承到精准可控,从地域符号到世界语言,在传统食品现代化转型的实践中,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应店街镇人民政府共同谱写了“三重跨越”的生动篇章,让一块糕点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共富的引擎,实现“华丽转身”。

应店街紫阆村黄公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内,年轻一代正捶打米团,米香与笑声交织……“黄公糕”的甜,是历史的回甘,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共富的绵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