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从田间到 “标杆”:陈守权与他的 “五月花”,在江汉平原播撒丰收希望

2025-08-28 23:35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南工 孙涛)在荆州市纪南镇丰收村的田野上,每当晨光穿透薄雾,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阡陌间——他弯腰察看稻穗的饱满度,抬手记录油菜的生长周期,眼神里满是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

他就是陈守权,荆州市五月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一位用27年光阴深耕农业,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在江汉平原上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新农人。

从“老把式”到“科技农”,他让土地焕发新活力

“种地不能光靠经验,得跟着科技走。”这是陈守权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土生土长的荆州人,他见过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也深知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局限。

当“科技兴农”的春风吹遍乡村,陈守权毅然创立荆州市五月花农业专业合作社,立志打破“靠天收”的旧模式,让科学技术成为土地的“新肥料”。

为了找到最适合江汉平原的作物品种,他一次次往返于合作社与科研院所之间。

与长江大学携手开展220亩油菜新品种试验时,他白天在田里记录数据,晚上和专家讨论种植细节,终于让亩产突破28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15%,还筛选出2个适配本地土壤的优质品种。

联合荆州农科院攻关江汉大米品种时,他顶着烈日蹲守田间,观察“青香优261”等品种的生长特性,最终让稻谷亩产超620公斤,500亩试验田变成了周边农户的“示范样板”。

面对水稻螟虫这一老难题,他又跨省联合江苏农科院探索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让螟虫危害率降低12.4个百分点,还实现每亩节本增效80元,相关成果更获评市级优秀农技推广报告。

2024年,他还专门研究水稻栽培方式,通过反复对比直播、机插、手插等模式,最终确定“机插”为最优方案,让水稻亩产达到680公斤的新高。

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他更是投入200万元引进10余台智能农机,如今合作社的耕整地效率提升30%,农药利用率提高15%,5000亩耕地的“耕种管收”全流程都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80户农户年均增产增收超1.2万元,曾经的“薄田”变成了家家户户的“致富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他搭建起共富桥梁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陈守权始终记得创立合作社的初心。在他的推动下,合作社构建起“统一耕作、播种、植保、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模式,农机服务覆盖面积达1.2万亩,年增收80万元的同时,也让周边农户告别了“弯腰插秧、挥镰收割”的辛苦。

更让人称赞的是他发起的“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每亩地增收300元;去年,合作社年均收益是本地农户的5倍,单位面积效益高出15%。他还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稻、开展油轮作,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的红利。

在丰收村,提起陈守权,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感激。他优先为脱贫户、留守老人、五保户及困难家庭提供务工岗位,让2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工资达2.4万元。

逢年过节,他还会带着慰问品看望村里的老人;遇到灾害天气,他第一时间组织合作社力量救灾捐赠。

“小陈不仅帮我们增产增收,还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跟着他干,心里踏实!”一位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说。

荣誉加身仍初心不改,他是乡村振兴的“追光者”

如今的陈守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埋头种地”的农民:2024年12月,他获评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荆州市分校“优秀学员”;2025年8月,他先后收到荆州市农业科学院的荣誉证书、丰收村村委会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他带领的合作社,也在荆州市2024年水稻/油菜单产增收评比中拿下第三名、第四名,还获评2025年荆州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试验示范先进单位”。

面对荣誉,陈守权却依旧低调:“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国家政策好、科研专家帮、农户们一起干出来的。”

如今,他仍每天早起去田里转一圈,看着熟悉亲切的土地,眼里满是期待:“我想把丰收村模式做得更实,让更多新农人加入进来,一起把江汉平原的土地种得更好,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时,陈守权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身后的田野、农机构成一幅温暖的乡村画卷。这位江汉平原上的新农人,用科技唤醒了土地的活力,用匠心搭建了共富的桥梁,更用行动证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平凡的土地上也能种出不平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