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章和开 程铭莹 记者胡毅)2023年,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抓牢抓实“两个责任”,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动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保持了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态势,全力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坚持党政同责 推动上下共谋
咸安区将食品安全写进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制订工作方案、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职责清单、开展常态督查、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措施,压紧压实各方创建责任,形成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齐抓共谋共管的良好局面。以“四个最严”为遵循,推进“两个责任”落实提质增效。建立领导包保和专班专责推进机制。全区31名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及副县级领导等包保B级主体53家,迅速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传导到监管末端和企业终端。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及“一清单”工作机制。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主体已录入属地管理平台,落实县、乡、村三级包保干部1166人,2023年第四季度包保督导率100%,问题发现率2.6%,督导问题整改率为99.19%。66家食品生产企业、436家餐饮服务单位、611家食品销售企业的安全员配置率、风险管控清单上传率、“日周月”工作完成率均达到100%。
坚持源头治理 推动全程共管
2023年,咸安区完成9679亩耕地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土壤修复工作任务,新建100亩油茶品种园,建成1处省级用药减量示范推广点,引进优新品种11个,全区油茶籽产量比2020年增产40%。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指导全区“二品一标”企业、省市龙头企业和大户等68家主体开具纸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646张,电子合格证592张,带证上市农产品425.2吨。以争“星”创“星”引领,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成功建成全国首批五星市场监管所一个,温泉、汀泗、双溪等正在积极争创四星、三星市场监管所。
新建立20个食品安全快检室,完成了1206家餐饮单位、173家学校食堂和9家养老机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18家商超建成农副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投入162万元,全力推动城区餐饮行业、大型商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全覆盖。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作为咸安区六件民生实事之一成为民生工作底色,湖北省餐饮质量安全智慧提升工程先行区成功创建。在“美团”“饿了么”外卖公司投入“食安封签”50万张,为餐饮外卖加上“安心锁”。加强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监管,注重“一老一小”食品安全。深入推进“守底线 查隐患 保安全”等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三安联动”和“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三年累计办理食品案件348起,罚没金额442.24万元。
坚持共建共评,推动食安共治
发挥四员监管作用,构建起食品安全群防共治的格局。目前全区已配备食品安全监督员94人、协管员236人、管理员375人、信息员2581人。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深入校园食堂、网红餐厅开展“餐饮安全你我同查”“随机查餐厅”等活动,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积极推广“小份菜”“半份菜”、“网络点餐明示食品重量”等做法。利用网、端、微、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开展定宣传,强化正向舆论引导,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依托食品安全宣传周,加大全区创建成效的宣传力度,超7万人参与食安科普知识答题竞赛。开展食品安全“六进”活动100余场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制止餐饮浪费、防范野生菌中毒和食品安全科普等知识。及时受理群众消费投诉举报,及时回复率达100%;在“咸安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主动及时发布重大监管政策、行政处罚、监督抽检、消费警示等信息,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形成了行业协会、媒体、企业、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坚持示范引领 推动成果共享
2020-2023年区级财政累计投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工作经费1.0792亿。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涌现出“阿汤嫂”“生牲川”青砖茶、“川玉”绿茶等一批较有影响品牌和商标。贺胜鸡汤、白水畈萝卜获得央视《味道》栏目推介,贺胜鸡汤登上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高桥镇萝卜公社入选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被湖北省科学协会授予“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白水畈萝卜产业标准化试点已于10月8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开展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完成了11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华信农批市场成为咸宁首家智慧农贸市场。建成日处理100吨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置3处流动摊贩集中疏导点,打造4处餐饮服务示范街区以及2家餐饮示范店、11家获评“湖北样板厨房”。持续开展“文明放心早餐店”评选活动,评选出45户“香城味道”放心早餐店。鼓励引导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2023年全区1518户企业投保了食品安全责任险。坚持定期召开风险监测会商会议,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和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培训,有效提升全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