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

2025-09-30 17:1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杨永青)一餐一饭系民生,一勺一筷见治理。近期,知名餐饮企业西贝因预制菜标识问题引发争议,其宣传的“现点现烤”菜品被曝实为冷冻半成品加热制成,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这起事件看似个案纠纷,实则折射出食品安全治理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的深刻转型。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餐饮业态加速重构的今天,如何构建与之匹配的透明治理体系,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福祉,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当前食品安全治理正面临认知差异与监管滞后的双重挑战。西贝事件中,企业依据国家标准中预制菜的狭义定义为自己辩解,却与消费者对“现制”的普遍认知形成显著落差。这种“合规却不合情”的现象,深刻揭示了工业时代的监管逻辑与数字时代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将“社会共治”列为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标准制定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和消费认知演进。当直播带货重塑餐饮营销生态,当中央厨房成为行业常态,治理重点必须从单纯的标准合规,转向构建企业、消费者、监管者之间的“认知协同”机制。这要求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广泛的消费者听证程序,建立常态化的公众参与渠道,使技术标准与社会认知保持同频共振。

数字时代要求食品安全治理实现从“后端监管”到“全程可见”的范式转变。随着平台经济的深入发展,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可能放大个别食品安全事件,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易引发非理性恐慌,而外卖平台的快速扩张则使得传统的“明厨亮灶”难以全面覆盖新型餐饮业态。面对这些新挑战,治理体系必须强化技术赋能,推动监管关口前移。一方面,应鼓励餐饮企业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食材溯源信息实时可查;另一方面,可要求外卖平台将“后厨直播”等透明化措施作为商家入驻的基本条件。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推广的“阳光厨房”直播平台就是成功探索,消费者通过App即可实时查看后厨操作,这种“云端监督”实现了监管资源与社会监督的有机融合。此外,北京市创新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模式,通过风险、信用、分级、协同、科技、共治六种手段,配套“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四项措施,为如何在放宽准入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

构建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韧性治理”体系,是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治理体系面临三重挑战:技术创新速度远超监管响应时间,企业商业秘密与公众知情权界限日益模糊,跨区域、跨平台的协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建立“监管沙盒”机制,为餐饮新技术、新模式提供风险可控的测试空间;完善“吹哨人”保护制度,激励行业内部监督,平衡企业商业秘密与公共利益;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市场监管、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这些举措将共同构筑起一道弹性适度、反应灵敏的安全防线。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西贝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传统监管体系与新兴业态之间的张力,也指明了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当手机成为监督的窗口,当每份外卖都能展示完整溯源历程,我们守护的就不仅是舌尖上的安全,更是一个透明、可信、有韧性的数字社会根基。这需要监管者不断创新治理工具,企业积极重塑透明文化,平台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消费者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唯有凝聚社会共识、汇聚治理合力,方能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洪流中筑牢安全防线,让创新与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者单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