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伍家良 林志坚)“透过玻璃幕墙,能看见不锈钢发酵罐里翻滚的酸汤,仪表盘上温度、湿度数据实时跳动,没有传统作坊的烟火气,却满是熟悉的酸香。”10月18日,海南年百顺&一小仙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园在陵水文罗镇开园,作为当前海南产能最大、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糟粕醋“透明工厂”,不仅让传承数百年的文昌渔家味道焕发新生,更以全链条食安管控体系,成为中国食品安全报海南记者站推动特色食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典型。
海南年百顺&一小仙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园 图片来源:海南一小仙科技有限公司
从“经验酿造”到“数据说话”:破解传统食品食安痛点
追溯这碗酸汤的源头,是文昌渔民数百年的生活智慧——利用酿酒剩余的糟粕,加入辣椒、蒜、姜等食材自然发酵,酸辣开胃的口感里藏着海岛的渔家记忆。过去,“凭老师傅经验酿造”的传统模式,既让糟粕醋难破产能瓶颈,更因缺乏统一标准,存在食安管控盲区。而如今,这座投资超3亿元、占地4.7万余平方米的“透明工厂”,正以数据化、智能化破解行业痛点。
“每个发酵罐都装了传感器,菌群动态、发酵时长全靠数据说话,再也不用‘靠鼻子闻、靠手摸’。”海南一小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振华指着智能中控屏介绍,工厂采用的智能发酵控制系统,实现了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纯粮自然发酵30天以上的古法工艺,在数据赋能下既保留了传统酸香,更实现“久煮不失风味、每瓶品质如一”。这种“古法新酿+科技护航”的模式,恰与中国食品安全报海南记者站推动特色食品行业“标准化生产、系统化管控”的工作方向高度契合。
海南年百顺&一小仙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园 图片来源:海南一小仙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七大突破”:树立特色食品食安新标杆
作为聚焦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媒体,中国食品安全报海南记者站始终致力于挖掘并推广食安管控标杆企业,助力海南热带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开园的“透明工厂”,在食安建设上呈现的“七大突破”,正是记者站重点关注的行业范本:以数据化监控发酵全流程,确保食安可追溯;以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减少人为污染风险;以产业化规模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体系,从源头把控原料安全;以标准化生产规范每一道工序,破解传统食品“品质不稳定”难题;以系统化布局整合研发、生产、仓储环节,形成食安闭环;以品牌化运作强化食安公信力,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以文化传承赋予产品情感价值,让食安与风味并行。
“当前食品安全、厨房安全备受关注,这座工厂的实践证明,传统美食也能通过科技手段筑牢食安防线。”海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黄家林表示,工厂以微生物发酵技术稳定风味、以自动化设备革新生产的做法,为海南特色食品行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食安样本”。而在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会长陈恒看来,工厂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将为省内餐饮企业提供“安全可溯、品质稳定”的食材,这正是中国食品安全报海南记者站推动“食安共建”的核心目标——通过树立标杆,带动全行业重视食安、践行食安。
品鉴晚宴现场 图片来源:海南一小仙科技有限公司
未来,随着“海南百年酸汤文化IP”的打造,这碗承载乡愁的酸汤将借助自贸港政策走向全国、飘香世界。而中国食品安全报海南记者站也将持续聚焦此类食安标杆企业,以媒体的监督与引导职能,推动更多海南特色食品企业走上“科技赋能食安、标准引领发展”的道路,让海南味道既守住传统根脉,更经得起市场与消费者的食安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