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铜陵多轮驱动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生态圈

2025-09-05 09:40来源:手机中国网 编辑:左淇菘

近年来,安徽铜陵以首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把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坚持课程开发、教研赋能、评价推动、成果培育多轮驱动,充分挖掘“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价值,构建了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基地、社会各方面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实践性作业,培养劳动“小能手”

帮父母洗碗扫地,在家里整理菜地,跟着爸妈炒菜烹饪……进入暑假,铜陵市郊区花园初中团总支书记陈腾飞收到了许多学生的劳动作业,大家利用暑假把劳动技能操练起来,不少人成为“家务小能手”。

从简单的洗菜、系鞋带,到包粽子、缝香囊、更换汽车轮胎,在不久前结束的铜陵市第三届中小学生劳动能力素养大赛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艳。

“这几年各校劳动教育火热开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断提升,也带动了大赛报名人数逐年增加。”铜陵市教体局竞艺科科长刘从斌表示,劳动技能有了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劳动的热情。

体验式参与,教育贯穿“全流程”

“把高的土挖下来,把低的土拢上去。”6月25日,郊区梦苑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片生姜苗培土。现场,一个个稚嫩的小手拿着铲子学得有模有样。

梦苑幼儿园结合自身毗邻铜陵白姜、小磨麻油原产地的实际,将开展农事耕种作为幼儿园自然课堂的重要内容,先后为孩子们打造了“农耕体验区”和“袁爷爷的农庄”。

劳动教育,开始于劳动,关键在教育。种植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劳动体验,但教育的过程贯穿全程。

受四年级语文课《宝葫芦的秘密》启发,铜陵市建安小学滨江校区把葫芦种植引入校园,孩子们通过“小菜地”亲身体验从春天播种到夏天收获的过程。龙山湖小学的枇杷满枝,瑞龙小学玉米丰收,铜陵一中的桃李满园……在铜陵,各个学校通过一块块“小菜地”“小果园”,把劳动课堂从室内搬向户外,把理论课变成常态化的实践课,让劳动从一两次“尝新”转化为长久的习惯。

体系化运作,拓展实践“大场景”

来自铜陵多所中学的百名学生齐聚该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启为期五天的研学实践教育。在基地的精心组织下,孩子们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样的风景,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强的教育,广阔的大自然是劳动教育最好的课堂。为了让劳动教育突破校园藩篱,铜陵市采用“基地+”模式,依托该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了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开发了五大板块、32个课程的劳动教育体系,解决学校劳动场地和资源受限问题。

为推动劳动教育向校外延伸,铜陵市充分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大力拓展实践新场景,因地制宜打造校外实践大课堂。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矿山社区,在“走教式”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通过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学校、基地、社会‘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铜陵形成了从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素养到劳动精神的全路径培养体系,推动了劳动教育在全市校园走深走实,成为贯通‘五育’的关键枢纽和重要载体。”铜陵市教科所所长江一新表示。(徐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