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奶牛场遇上人工智能,会上演怎样的场景?在钱塘区临江街道红十五线尽头的杭州萧山牛奶有限公司,近1000头奶牛正过着被AI全方位呵护的甜蜜生活,它们的吃喝住行都离不开AI的“照料”。比如,耳标就是它们的“电子身份证”,年龄、体重、产奶量,甚至上个月感冒用的药都记录在册。自动饲喂机扫过耳标,就知道该给多少料、加什么营养。工作人员笑着说:“这就像给牛请了个24小时在线的营养师,机器定时定量送上门,牛也很少会闹肠胃病。”
奶牛的一天是怎样的?清晨5点,奶牛“花花”摇着尾巴走向自动饲喂机,耳标轻轻一碰,机器就精准识别了它。作为刚生完小牛的母牛,“花花”需要多补充蛋白质,投喂口随即吐出分量恰到好处的混合饲料。隔壁的“壮壮”急得哞哞叫,却被机器“拒之门外”。原来,它昨天产奶量稍降,AI营养师特意为它减少了200克精料;到了挤奶的时候,数字化挤奶机像长了“顺风耳”,吸奶杯一贴上,就能精准感知奶量。等快挤完了,它会轻轻一松自动脱落,绝不会像以前人工挤奶那样,要么没挤干净,要么硬拽得牛不舒服。身体不舒服怎么办?有一次,“壮壮”的产奶量突然少了3公斤,系统立马“报警”,一查才知道是它的蹄子有点发炎,走路疼得没好好吃草。最让人头疼的清粪,也被AI“接管”了。系统能精准计算清理时间,机械臂高效作业,比人工清理快得多,还能保证牛舍的清洁,大大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这些变化带来的成效,实实在在地写在数据里:以前30个工人围着几百头牛转,忙得脚不沾地;现在8个人就能轻松打理,劳动强度降了不少,成本也跟着降了下来。更重要的是,过去牛群数量多,哪头或哪几头悄悄生了病,很难第一时间发现。现在有了数字“监护”,每头牛的健康状况、产奶情况都能实时掌握,它们从出生到终老,时时都被科学管理着。
临江奶牛场负责人金鑫表示,从2016年左右开始,奶牛场就逐步进行升级,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今年下半年,奶牛场还将升级24小时体温监测系统,让AI对奶牛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以AI赋能传统农业,临江街道的创新实践代表着钱塘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当AI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让养殖更高效、更精准,更为农业的未来描绘了广阔前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史俊杰 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