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2025-10-09 09:5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夏思睿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2025年10月3日,“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作为“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主题论坛之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及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联合主办。

论坛以“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别经验与国际共识”为主题,聚焦数字化、平台化与跨境流通背景下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所面临的新挑战,深入探讨亚太各国在食品安全法治建设方面的制度实践与创新路径。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蒙古、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多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跨境合规协作、数字化追溯技术等热点议题展开充分交流,分享各国在制度设计与路径探索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凝聚国际共识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论坛上,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共同发布2025年度系列学术成果。包括《食品安全法案例研习》丛书,以及围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网络新业态监管和全链条监管国际经验三大主题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成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食品安全法治实践,旨在推动执法标准统一、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制度参考。

本次论坛设置两个单元,分别聚焦“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别经验”与“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挑战与应对”。

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路磊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法学院教授胡锦光,日本一桥大学原理事副校长、法学院教授青木人志,韩国釜山大学法学専門大学院教授徐熙锡,美国ZN食品安全协作咨询公司创始人严志农,蒙古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苏赫巴托尔·乌英格,越南河内法律大学副教授、国际交流处主任潘氏兰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麟分别以“《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解读”“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研究的意义”“韩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聚焦全链条安全管理”“美国对外国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监管”“蒙古国食品安全执行政策与法律法规协调”“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以越南为例”“中国食品安全全程监管与协同治理的实践与创新”为主题作主旨发言。

与会专家从理论探索与实务经验、国内制度与国际比较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不同法域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实践路径与制度创新,并围绕共同面临的挑战深入交流。讨论充分彰显了食品安全法治研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了区域协作在应对系统性风险中的现实意义。

第二单元由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主持。

泰国先皇理工大学航空工业国际学院执行副院长杰萨达·提蒙天,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处处长金琳,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项目食品安全与质量专家玛丽·米歇尔·阿伦苏万纳孔,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房建恩分别以“人工智能时代全球食品法与国内安全:美国FDA对中国、印度、泰国及越南进口食品拒收情况的比较研究”“数字化全链追溯助力宁波食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治理:区域SPS合作的经验借鉴”“人工智能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景与挑战”为主题作主旨发言。

与会专家在研讨中进一步明确数字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两大关键路径:一是强化全链条协同共治,构建覆盖追溯、监测、召回与应急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加强行刑衔接与跨部门协同联动;二是积极应对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数据共享与智慧监管能力,以技术赋能监管体系现代化转型。

会议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助理研究员吕文哲系统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他从国家战略需求与模型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重点展示了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并展望了该大模型在涉外法治多个实践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为智慧法治建设提供了前沿的技术支撑与路径参考。

“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成功搭建了区域对话平台,为推动构建更富韧性与智慧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注入重要动力。本次论坛汇聚多国权威专家,既分享了各国在立法、执法与跨境协作层面的制度经验,也剖析了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与会各方一致认为,在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必须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协同治理,推动监管模式向预防性、精准化和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