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饲草料价格和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压力。尤其进入2023年,生鲜乳阶段性过剩现象愈发明显,奶价下跌、养殖利润被大幅挤压,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积极探索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促进奶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奶牛养殖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应对行业低迷现状,由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奶牛体系”)主导的“奶牛金钥匙技术服务联盟”发挥专家团队技术优势,3年以来,持续深入牧场一线,围绕奶牛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方面共举办技术示范培训26场,为全国多家牧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降本增效技术措施,助力牧场节本提质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控产能——
科学优化奶牛群体
“当前奶牛养殖出现严重困难的直接原因就是供需失衡,生鲜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要想摆脱困境,我们必须控制产能,既能避免产能无序扩张,也能助力养殖场节本增效。”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
产业持续低迷,养殖场(户)迫切需要通过精简牛群规模来控制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但如何精简才能让牛群结构更加科学,实现牧场效益的长久持续呢?
奶牛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的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把握淘汰、拒诊、禁配、提前干奶以及后备牛培育等关键环节,科学优化牛群结构、精简牛群规模,可让一个万头牧场成母牛比例从2023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60%后,仍维持相同的牛奶产量,同时每年可节省饲料及饲养费用等资金2300多万元。
“通过组合方案的执行,能让养殖场第一时间淘汰低价值牛只,及时止损。同时调整后备牛比例,提高后备牛留养标准,有助于养殖场打造核心牛群,提升竞争力。”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马腾说。
在优化产能的过程中,除了精简牛群规模,养殖场(户)还可优化养殖品种,从源头上实现节本增效。利用乳肉兼用牛改良荷斯坦中低产牛群,后代牛兼产“奶”和“肉”,可以让牧场实现“两条腿走路”,也为养殖场(户)提供一条抵御风险的新途径。
即使面对产业困境,行业也不可忽视奶牛种业的持续创新。奶牛核心群选育是实现奶业提质增效的种源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系统的核心群选育技术,制约了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对此,奶牛体系良种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专家李建斌带领团队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规模化奶牛场的核心群选育及扩繁技术体系。目前,该技术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大范围推广,覆盖奶牛超过20万头,并且已培育出19头TPI(综合选择指数)达到3000以上的优秀后备种公牛,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显著提高了我国奶牛种质创新能力,为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种源保障。
降成本——
保住牧场生存空间
饲料成本占据奶牛养殖总体成本的60%~70%,在奶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如何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是决定奶牛养殖企业盈利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苜蓿是高产奶牛日粮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营养价值高,但优质苜蓿高度依赖进口、价格波动大、供应链不稳定,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为降低饲料成本,奶牛体系“金钥匙”专家团队开展饲料资源替代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低成本高营养饲料替代实用技术,在全国多家牧场推广应用。
高青贮日粮均衡营养技术在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都达到30%的情况下,可以将全株玉米青贮用量从20公斤提高到30公斤,减少苜蓿干草的用量,实现每头高产牛饲料成本节约3.7元/天,公斤奶成本降低0.07元。
进口苜蓿减量替代技术通过构建适配高产奶牛的国产粗饲料营养结构模型,形成了一套技术可行、模式成熟、适宜推广的国产粗饲料组合替代进口苜蓿方案。“这套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源性粗饲料进行科学选种、调制加工和合理组合,实现进口苜蓿的减量替代。”奶牛体系粗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岗位专家王蔚介绍,在东北、华北等奶牛养殖核心优势区,该技术可高效快速落地推广,助力实现区域“草畜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在南方等资源条件差异化地区,该技术也可以开发稻草、甘蔗尾梢、豆科绿肥等非常规粗饲料资源,助力牧场降低饲料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除了苜蓿,奶牛日粮中豆粕的占比也较高,但豆粕同样也面临进口依赖度高、价格波动大等现实难题。因此,豆粕减量替代成为奶牛养殖业的迫切需求。
与单胃动物相比,奶牛等反刍动物能利用尿素满足机体对氮的需要,因此,尿素可作为奶牛养殖豆粕减量替代的有效途径。但是,奶牛瘤胃中微生物的脲酶活性过高,导致尿素在瘤胃中分解速度过快,从而造成尿素利用率偏低,限制了尿素替代豆粕的巨大潜力。对此,奶牛体系生鲜乳质量控制与安全检测岗位团队专家赵圣国聚焦奶牛饲用尿素替代豆粕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成功研制新型脲酶抑制剂红三叶草提取物,有效提高奶牛日粮中尿素用量,降低豆粕用量,提高产奶性能。目前,红三叶草提取物已获批国家新饲料添加剂,并已实现商业化生产与销售。该技术在江苏、浙江、内蒙古、新疆、河南等地规模化牧场进行示范应用,示范奶牛20万头以上,每头牛每天平均可减少饲喂0.6~1公斤豆粕。
保健康——
提升生鲜乳质量与安全
近年来,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增大,导致奶牛疫病防控压力增加。数据显示,每年因传染病造成的奶牛死淘率达5%~10%,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由此可见,防控奶牛疫病,保护奶牛健康,对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有重要意义。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不仅影响奶牛繁殖效率与产奶量,还对养殖从业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传统的布病防控手段存在效率低下、精准性差等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牧场高密度养殖的防疫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奶牛体系病毒性传染病防控岗位专家高明春带领团队与哈尔滨市万家宝牧场联合开展布病净化模式研究,探索形成了集“快速检测、精准免疫、风险控制、常态检测、环境消毒”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布病净化模式。
“‘五位一体’净化模式适用于全国的奶牛养殖场,特别是在养殖密度高、疫情传播风险突出的区域。”高明春介绍,该模式中应用的快速筛查技术检测快捷精准、识别能力强,显著提升了大规模防控效率。据了解,2022~2024年,万家宝牧场连续3年布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出现淘汰阳性牛,实现布病净化目标,同时,牧场生鲜乳质量稳定达标,年增收约220万元,同期防控成本下降约40万元,隐性损失减少20万元~30万元,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当前正处于夏季高温季节,每年7~9月份,奶牛都会因高温而出现热应激反应,从而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奶牛体系数据显示,7~9月份,奶牛单产平均下降7%左右,经测算,奶牛热应激造成全国夏季生鲜乳损失达40万吨,经济损失15亿元。因此,研究和推广控制热应激的综合技术措施,对牧场实现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奶牛体系泌乳牛饲养管理岗位团队专家夏建民介绍,预防奶牛热应激的综合措施,通常包括牛舍等基础设施优化、物理降温技术、日粮营养调整和饲喂管理等。其中,物理降温是控制夏季奶牛热应激最有效的技术措施,牧场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热应激综合管控方案。
“一直以来,奶牛体系‘金钥匙’专家团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下沉’双轮驱动,系统性破解养殖高成本难题。未来,体系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基因组育种、智能管理等技术有效落地,为奶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能。”李胜利说。(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