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王子怡 沈岳 记者程家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榨油、酿酒、酱菜制作……这些遍布辖区街巷的食品小作坊,承载着地道风味,更连通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为精准排查这类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风险,规范生产经营行为,10月13日,安徽省宿松县市场监管局针对辖区内重点小作坊开展“靶向式”食品安全检查,让监管更具乡土温度,让安全融入万家烟火。
聚焦源头管控,守好乡土味道“第一关”
安全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此次检查将原料源头管控作为首要环节,重点查验粮油、果蔬等农产原料的采购记录与贮存条件。在检查中,执法人员不仅看台账,更用“土方法”辨识原料品质,同时耐心叮嘱经营者:“咱们自己种的粮食、酿的酒,原料好是根本,千万不能因为图省事就忽略贮存,让好东西变了质。”这种接地气的检查方式,旨在从源头上为地道的“家乡味”拧紧安全阀。
紧盯过程监管,规范生产操作“第二关”
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的核心。执法人员将监管触角深入生产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重点检查防蝇防尘措施、生产工具清洁,以及是否存在交叉污染风险,并督促经营者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核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等措施。除此之外,执法人员还手把手指导经营者设置“三防”设施以及消防设施,旨在将严谨的标准嵌入每一道工序,引导小作坊从“经验式”生产向“规范化”运营转变,确保产品在生产的全过程中都安全、可控。
强化服务引导,筑牢责任意识“第三关”
检查并非终点,规范才是目的。执法人员摒弃“单向说教”,与作坊经营者围坐一堂拉家常、聊经营,用“大白话”讲解关于小作坊主体责任的要求,分享真实案例,让经营者直观感受到“责任缺位就是经营风险”。对于普遍存在的索证索票意识不强、台账记录不规范、物品摆放杂乱等问题,执法人员不是简单指出不足,而是手把手帮经营者梳理“责任清单”,引导经营者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这种“管家式”的服务,激发了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检查一家、规范一家、提升一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此次专项检查以“匠心”精神将工作做细做实,筑牢小作坊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让这些承载着传统与生计的“小经济”,能够更安全、更规范地服务大众,温暖民生。